最新刊期

    2017 4

      综述

    • 黄淼铭,董侠,刘伟丽,高峡,王笃金
      2017(4): 563-57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29
      摘要:形状记忆聚合物是一种典型的智能材料,具有质轻、形变量大、可对多种刺激进行响应等优点.根据形状记忆过程的可逆性进行分类,形状记忆效应可以分为2种:单向与双向形状记忆效应.与不可逆的单向形状记忆过程相比,双向形状记忆过程是可逆的,样品不需要使用者进行再次变形,就可以在原始形状与临时形状之间进行可逆转换,因此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所研究的双向形状记忆结晶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包括恒外力条件下(外力 ≠ 0)的准双向形状记忆结晶聚合物,无外力条件下的双向形状记忆结晶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具体来说,前者包括在恒外力作用下的化学或物理交联的结晶聚合物.后者包括双层或核-壳聚合物复合材料、由分步交联得到的双网络交联结晶聚合物、化学交联的双组分结晶聚合物、具有较宽熔融转变的化学交联结晶聚合物与物理交联的结晶聚合物.重点关注了这些材料的制备方法、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双向形状记忆机理,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向形状记忆;结晶聚合物;复合材料;机理;外力作用   
      218
      |
      10
      |
      6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99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甄薇薇,李慧慧,闫寿科
      2017(4): 580-58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40
      摘要:等规聚丙烯(iPP)是典型的多晶型半结晶性聚合物,其常见晶型有单斜(α),三方(β),三斜(γ)以及四方或双四方(e),其中稳定性最好的α晶型和处于亚稳态的β晶型工业和经济价值较大,因此二者之间的相转变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β→α-iPP生长相转变的研究进展.在高临界温度(141℃)和低临界温度(100 ℃)区间内,β-iPP生长速率高于α-iPP,而温度高于141 ℃,或低于100 ℃,由于α-iPP在动力学上占优势,β-iPP会发生向α-iPP的生长转变.但由于α-iPP是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晶型,β-iPP熔融重结晶过程也会发生β→α-iPP相转变.此外,拉伸形变过程中也会发生β→α-iPP相转变,广泛用于制备聚丙烯气体交换膜、过滤膜或锂电池隔膜等.目前对变形过程中的β→α-iPP相转变机理还存在争议,本文也对2种主要的机理进行了介绍,并对聚丙烯晶型转变行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等规聚丙烯;α相等规聚丙烯;β相等规聚丙烯;相转变   
      152
      |
      10
      |
      2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90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研究论文

    • 徐莹,麻鑫浩,林韶晖,Rempel Garry L,潘勤敏
      2017(4): 587-59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71
      摘要:利用可控微乳液法合成粒径19~200 nm,且呈球状分布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异戊二烯-co-苯乙烯)(PMMA/PIS)核壳纳米粒子,通过水合肼产生原位氢的技术,对合成的PMMA/PIS乳液体系进行直接常压氢化,对影响氢化度的因素、聚合物氢化前后结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聚合物粒径、水合肼及双氧水用量等都是影响聚合物的氢化度的因素.研究发现,氢化以PMMA为核,PIS为壳的核壳结构乳液可以显著提高PIS氢化程度,减少氢化过程中凝胶产生.利用FTIR、1H-NMR、Na2S2O3滴定法测定了乳液的氢化度.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粒径小于200 nm时,乳液氢化度可达到95%以上,且无凝胶现象产生.GPC结果证明了反应是氢化而非凝胶过程.利用TEM、DLS测试了氢化后乳液的核壳结构和粒径.实验结果显示,PMMA/HPIS为核壳纳米结构.TGA结果显示,当氢化度为98%时,聚合物耐热性提高41 ℃.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 (异戊二烯-co-苯乙烯);微乳液聚合;核壳纳米粒子;水合肼氢化   
      52
      |
      11
      |
      1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15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芝华,段芳芳,华斯嘉,刘夏清,邹德华,牛捷,刘兰兰
      2017(4): 596-60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74
      摘要:以苯酚及4,4'-二氯甲基联苯为单体,盐酸作催化剂经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合成了联苯酚醛(BN)树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BN树脂和4-硝基邻苯二甲腈发生亲核反应合成了邻苯二甲腈基联苯酚醛(PBN)树脂,采用高温发泡法制备了邻苯二甲腈基联苯树脂中空微球.利用红外吸收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失重(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制备的PBN树脂以及PBN中空微球进行了结构与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固化和固化剂固化的PBN树脂中空微球均已完全固化,2种固化产物中都形成了异吲哚啉和酞菁环结构,固化剂固化产物中还有三嗪环结构的形成.PBN树脂的自固化产物和固化剂固化产物固化物在1000 ℃氩气氛围残炭率分别为67%和70%,在600 ℃空气氛围残炭率分别为70%和47%.PBN树脂中空微球粒径分布范围为350~800 μm,数均粒径和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562和583 μm,单分散指数为1.04.  
      关键词:邻苯二甲腈;联苯酚醛树脂;中空微球;热性能   
      72
      |
      11
      |
      4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4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袁丽,刘空,卑凤利,武晓东
      2017(4): 605-61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06
      摘要:利用1H-NMR原位追踪在L-缬氨酸存在下合成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此结构的形成经历3个阶段:首先在苯胺与缬氨酸构成的类胶束结构内聚合成吩嗪类寡聚物;其次通过p-p重叠作用及胶束融合过程成为片状聚集体;最终通过与缬氨酸形成氢键组装成花瓣状纳米聚苯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比形成过程中核磁共振图谱及产物形貌的变化发现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有如下特征:反应初期L-缬氨酸作为缓冲试剂可以避免苯胺的骤然质子化,有利于生成具有吩嗪结构的寡聚物;反应前苯胺单体与缬氨酸形成稳定的反应环境保证寡聚物始终在其内聚集生长,有效避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吩嗪结构寡聚物;纳米片;氢键;π-π重叠作用   
      37
      |
      11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62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秋云,李自力,金邦坤,白如科
      2017(4): 616-62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07
      摘要:利用四甲基胍促进二羧酸与二溴代化合物的高效酯化聚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手风琴式折叠链结构的聚酯脲.具有特殊结构的单体分别是4,4'-二羧基二苯基脲和3,5-二(溴代烷氧基)-苯甲酸酯,因此得到的聚酯脲具有类似接枝共聚物的结构.通过核磁氢谱(1H-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聚酯脲的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得到了分子量接近2 × 104的聚酯脲.通过核磁跟踪研究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聚合反应速度与二溴单体的烷基链长度有关,二溴单体的烷基链较长时,聚合速率较慢.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这种聚酯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由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结果获知聚酯脲的熔融温度为57 ℃,表明它具有结晶性.脲基之间的氢键作用和苯环产生的π-π相互作用驱动这种聚酯脲在溶液中进行自组装.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聚酯脲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该聚酯脲在氯仿和甲醇的混合有机溶剂中,静置4 h后,组装成片层结构;继续静置到3天后,形成了稳定的囊泡结构的聚集体,囊泡壁厚度约7 nm,接近折叠链宽度的预测值;小角X射线(XRD)测试结果表明聚酯脲是有序结构,进一步证实了合成的聚酯脲具有折叠链构象.  
      关键词:折叠链;聚酯脲;酯化反应;自组装   
      70
      |
      11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申亚茹,栾云博,李永存,韩志军,郭章新
      2017(4): 624-63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83
      摘要:首先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出石墨烯-碳纳米管(G-CNT)/聚氨酯(TPU)复合材料,然后通过拉伸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来考察该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微波自修复特性,并从力学及材料与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角度对其拉伸强度增强和微波修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强度方面,与单一的石墨烯或CNT增强TPU相比,G-CNT之间形成的协同效应使TPU拉伸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当石墨烯和CNT的质量比为3:1时,G-CNT/TPU抗拉强度较纯TPU提高了67%,较G/TPU提高了18%,较CNT/TPU提高了25%;在材料裂纹的微波修复方面,石墨烯和CNT之间的协同效应使TPU材料自修复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当石墨烯和CNT的质量比为3:1时,G-CNT/TPU修复效果达到最高值117%.  
      关键词:碳纳米管;石墨烯;聚氨酯;自修复;拉伸强度   
      61
      |
      12
      |
      2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4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罗军,朱亚楠,严诚,龙啸云,鲁双,刘水平,葛明桥
      2017(4): 633-63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70
      摘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聚酰亚胺基的共轭骨架材料用于锂电池负极.首先,选用具有不同共轭体系的二酐分子用作共聚物构建单元,随后通过亚胺化反应与三聚氰胺共缩聚.最后,通过进一步热处理提高材料的交联程度和稳定性.将该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稳定的电化学性能.聚合物的倍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次后,放电比容量达到471 mAh·g-1以上,在2 A·g-1的较大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122.1 mAh·g-1,当电流密度返回至100 mA·g-1时,其放电比容量又上升至532.3 mAh·g-1左右,材料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聚合物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避免了有机小分子材料在与锂离子结合后,易溶于电解液造成的容量损失.同时,共聚物骨架的共轭结构单元和极性基团,可在保证材料的导电性的同时增加材料结合锂离子的能力,因此表现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  
      关键词:聚酰亚胺;有机共轭骨架;共聚物;锂离子电池   
      185
      |
      13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1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亚斯曼·胡西塔尔,王英波,晏玲,粟智
      2017(4): 640-65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73
      摘要:采用脉冲电化学驱动壳聚糖原位调控制备了具有抗菌性的羟基磷灰石/银纳米复合涂层.考察了电解液中银离子浓度、钙磷盐浓度等对复合涂层的形貌及成分的影响.探讨了壳聚糖调控羟基磷灰石和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发现在本研究的较佳实验条件为电位-1.3 V,Ag+浓度为0.06 g·L-1,Ca2+浓度为5 mmol·L-1.在此基础上对复合涂层的生物活性、生理稳定性能、抗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呈纳米球状,由羟基磷灰石、银、壳聚糖三相组成,并且表面有一层壳聚糖覆盖.银纳米粒子和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在复合涂层中均匀分布.将复合涂层浸泡在SCPS溶液中37 ℃浸泡矿化10天后,在复合涂层表面生产细针状排列整齐的羟基磷灰石,且在(002)晶面25.8°处发生显著择优生长,表明复合涂层在快速矿化液中能诱导磷灰石生成,生物活性好.将复合涂层浸泡在37 ℃ PBS溶液中考察其生理稳定性,壳聚糖对复合涂层中Ca2+和Ag+实现双重离子释放,且降低了离子释放速度,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理稳定性.抗菌实验表明复合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达到99%以上,抗菌能力强.  
      关键词:电沉积;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生物活性;抗菌性   
      29
      |
      12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34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丽楠,刘永江,刘书慧,杨欢,熊成东,陈栋梁
      2017(4): 651-66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57
      摘要: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二元共聚物聚(对氧环己酮-三亚甲基碳酸酯)(PDT)制成了膜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静电纺膜的形貌,当共聚物中TMC组分含量越高时,纤维丝之间黏结越严重.采用静态接触角仪测定了静电纺膜的接触角,表征了共聚物的亲疏水性,PDT的亲水性介于PPDO与PTMC均聚物静电纺膜之间.对PDT共聚物静电纺膜进行了L929大鼠成纤维细胞培养实验,MTT和荧光染色结果说明PDT膜的细胞相容性良好.通过水解及酶解实验考察了材料的降解过程,PDT静电纺膜在脂肪酶存在下降解速率加快,材料的失重率、分子量损失、材料形貌破坏程度等均高于水解样品,这说明脂肪酶对含有TMC组分的聚合物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同时,降解过程中PBS溶液的pH值变化说明TMC组分的加入,减缓了降解过程中酸性物质的产生.  
      关键词:对氧环己酮;三亚甲基碳酸酯;静电纺膜;降解   
      38
      |
      13
      |
      1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15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昕,许英涛,郑一平,张焱,李从举,陈光明
      2017(4): 661-66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58
      摘要:在自行织造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对苯乙烯磺酸钠/聚乙烯醇(PEDOT-PSS/PVA)导电织物表面,通过原位聚合法生成了致密的PEDOT-PSS导电聚合物覆盖层,所得织物称之为in situ PEDOT-PSS/PVA复合导电织物.研究发现,在优化的合成条件下,in situ PEDOT-PSS/PVA复合导电织物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其表面电阻最低可达2 Ω/cm2.电磁屏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层in situ PEDOT-PSS/PVA导电复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可达12 dB左右,屏蔽率约为75%;在4~18 GHz的范围内,其电磁波反射率大部分都在-5~-10 dB之间,可吸收75%~90%的电磁波,基本达到了军事吸波材料的要求.  
      关键词:PEDOT-PSS;复合导电织物;原位聚合;电磁波吸收功能   
      167
      |
      13
      |
      7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07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陈旭,王月,彭静,李久强,翟茂林
      2017(4): 669-67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84
      摘要:以涤纶(PET)为基材,利用两步γ辐射接枝法在PET织物表面依次引发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二乙烯苯(DVB)和乙烯基磷酸二甲酯(DMVP)接枝共聚,制备了新型抗熔滴PET织物.接枝率随吸收剂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剂量率增加而下降.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的分析结果表明在PET织物上成功引入目标接枝聚合物.相比PET织物,辐射改性PET织物的拉伸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高.通过引入交联网状结构以及促进成炭的含磷接枝聚合物,PET织物的抗熔滴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燃烧过程中平均产生一滴熔滴的时间:PET为3.0 s/n,PET接枝PGMA/DVB后延长为17.0 s/n,而进一步接枝PDMVP后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均不产生熔滴.这种新型的方法有望用于PET织物防护服抗熔滴性能的改善.  
      关键词:抗熔滴;PET织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烯基磷酸二甲酯;辐射接枝   
      53
      |
      11
      |
      1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3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宋建会,周凤,王湘,任毅,张晓红,郭鸣明,乔金樑
      2017(4): 676-68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90
      摘要:利用碱脲溶剂低温溶解纤维素,在该体系中掺杂一定比例的全硫化羧基丁苯弹性纳米粒子,制备了纤维素/全硫化弹性纳米粒子复合膜.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WAXD、固体核磁共振、热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等对该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全硫化羧基丁苯弹性纳米粒子(CSB ENP)均匀的分散在具有微纳孔洞结构的纤维素基体中.CSB ENP的引入对纤维素再生过程中的结晶性影响不大.纤维素/全硫化弹性纳米粒子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并且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加入少量的CSB ENP可以增韧纤维素膜,且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当CSB ENP的含量为5 wt%时复合膜的断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时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纤维素;弹性纳米粒子;复合膜;力学性能   
      46
      |
      12
      |
      1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6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叶贵超,卢芸,殷亚方,杨东江,孙瑾,佘希林,夏延致
      2017(4): 683-69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00
      摘要:通过不同TEMPO氧化体系对商品竹浆进行氧化处理,经高频超声纳米纤丝化后,可以制得长度在数百纳米,宽度小于5.0 nm,厚度仅为几个埃的纤维素纳米纤丝(TEMPO-oxided cellulose nanofibrils,TOCNs).这种纳米带状(nanostrip)的TOCNs是由纤维素片层构成的.本文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探究了原料和2组TOCNs样品的形貌变化,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2组TOCNs样品的三维尺寸(长、宽、厚)进行测量统计.通过不同氧化体系产物的TOCNs三维尺寸差异,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交叉极化和魔角旋转13C固态核磁共振光谱(CP/MAS 13C-NMR)揭示了不同氧化体系对纤维素Iβ层内氢键及长轴方向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TEMPO氧化;高频超声;纤维素纳米纤丝;三维尺寸;氧化机理   
      73
      |
      12
      |
      2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71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来方,付海,赵欧,张永航,李霈,陈仕梅,顾锡军,班大明
      2017(4): 692-69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56
      摘要:以聚苯氧基磷酸联苯二酚酯(PBPP)与聚磷酸铵(APP)组成复合阻燃剂,对环氧树脂(EP)进行阻燃改性.通过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热失重(TGA)、锥形量热(CONE)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改性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PBPP/APP体系对EP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阻燃剂添加量为10%时能使环氧树脂的氧指数提高到29.6%,垂直燃烧等级达到UL94 V-0级,残炭量大大增加;平均热释放速率下降45.7%,热释放速率峰值下降51.0%,有效燃烧热平均值下降21.1%;TGA、CONE、SEM等综合分析显示了PBPP/APP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比纯环氧树脂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燃烧后能够形成连续、致密、封闭、坚硬的焦化炭层,在聚合物表面产生有效覆盖、隔绝了氧气,改善了环氧树脂的燃烧性能.  
      关键词:聚苯氧基磷酸联苯二酚酯;聚磷酸铵;环氧树脂;膨胀型阻燃剂;协同作用   
      61
      |
      12
      |
      5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王鹏,金云,皮丕辉,文秀芳,徐守萍,程江
      2017(4): 700-70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89
      摘要: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基杂化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并采用核磁共振仪(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表征了共聚物,其中POSS和含氟单体分步加入到反应中.首先将共聚物溶解到三氟三氯乙烷(F113)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溶液,然后通过直接在玻璃片上滴落共聚物溶液制备了共聚物涂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量仪考察了F113和乙酸乙酯的配比对共聚物涂膜表面形貌、表面元素组成、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OSS在表面能够聚集成纳米颗粒并能极大增强涂膜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共聚物表面同时存在POSS聚集与有机相微相分离两类相分离行为,并形成了复合粗糙结构.虽然POSS和含氟段竞争迁移到表面,但是随着混合溶剂中F113的增多,涂膜表面含氟量越来越多,同时POSS在表面的聚集体越来越少,表面平均粗糙度越来越小,最终涂膜的疏水性越来越强,这说明F113有助于提升氟的趋表迁移能力,使涂膜表面含氟链段占据较多的表面空间,从而抑制了POSS在表面聚集分布.当使用纯F113作为溶剂时,共聚物涂膜的表面氟含量为45.25%,平均粗糙度为93.4 nm,此时静态水接触角最大为135.0°,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  
      关键词:POSS;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疏水性;相分离;粗糙度   
      40
      |
      12
      |
      3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6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智杰颖,王慎平,王海庆,路洪丽,林文俊,乔从德,胡长旭,贾玉玺
      2017(4): 708-71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172
      摘要:以交联密度不同的同类轮胎胎面胶A1和A2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拉伸实验得到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建立了黏弹性广义Maxwell模型来定量分析不同温度的橡胶在不同频率的动态载荷下的能量损耗.采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分别在低频(10~25 Hz)及高频(25~60 Hz)下拟合模量-频率曲线,得到黏弹性广义Maxwell模型的参数值.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胎面胶动态拉伸过程并计算胎面胶的损耗角正切,得到不同温度下胎面胶的损耗角正切随激振频率的变化规律,通过和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文中所述黏弹性广义Maxwell模型及其参数获取方法可准确应用于胎面胶的动态拉伸性能分析.预测了在不同温度及频率下每一循环载荷周期中胎面胶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以及单位体积胶料的能量损耗,阐释了不同温度下的胎面胶的能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种胎面胶的交联密度测试数据分析了胶料的构效关系.  
      关键词:橡胶;能量损耗;动态模量;黏弹性模型;有限元模拟   
      63
      |
      12
      |
      3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44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陈生辉,吕强,郭继成,王志坤,孙霜青,胡松青
      2017(4): 716-72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01
      摘要: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并采用单轴拉伸模拟方法研究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在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平衡构型中,聚乙烯基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处形成多层吸附层,吸附层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层内分子可以发生扩散迁移.吸附层内聚乙烯分子发生“吸附固化”现象,分子弯曲程度减弱,发生有序排列,且在垂直于石墨烯方向的运动性能受到抑制.拉伸模拟结果表明,石墨烯能够提高聚乙烯材料的拉伸性能.在弹性区和屈服区,石墨烯阻碍了复合材料在垂直于拉伸方向的压缩变形,聚乙烯分子“吸附固化”结构保持稳定,引起体系整体应力的迅速升高.在软化区,由于石墨烯发生剧烈弯曲,“吸附固化”结构发生破坏,最终引起体系应力迅速减小.在弹性区和屈服区,体系应变主要引起了非键相互作用的改变.在软化区之后,应变主要导致了体系内分子成键相互作用的改变.应变速率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屈服应力,而不改变复合材料应力应变的整体趋势.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模拟;石墨烯;聚乙烯;单轴拉伸;复合材料   
      153
      |
      12
      |
      8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6477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