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5 2

      专论

    • 林敏,王丹丹,刘树威,周鼎,张皓,刘畅,孙宏晨
      2015(2): 133-14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359
      摘要: 叙述了一系列增强纳米粒子光热性能的方法,包括通过自组装方法调控纳米粒子的空间排列,进而优化电子结构和光热转化性能;在纳米粒子及其组装结构外表面进一步包覆具有光热性质的聚合物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地增强光热试剂在近红外光区的消光能力,达到增强光热性能的目的.另外,包覆聚合物壳层后,纳米粒子的胶体稳定性、光稳定性以及生物兼容性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后续的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体内肿瘤模型实验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光热治疗;纳米平台;自组装;纳米粒子;复合物   
      27
      |
      1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1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综述

    • 李勇军,李玉良
      2015(2): 147-16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09
      摘要: 二维平面网络结构的石墨炔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宽面间距、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半导体性能.石墨炔特殊的电子结构和孔洞结构使其在信息技术、电子、能源、催化以及光电等领域具有潜在、重要的应用前景.自2010年被成功合成后,吸引了来自化学、物理、材料、电子、微电子和半导体领域的科学家,对其诱人的半导体、微纳电子、光学、储能、催化和机械性能进行了探索.本文总结了二维高分子石墨炔的研究进展,重点描述了石墨炔潜在性质和性能的理论预测,以及石墨炔的合成及其在电子、光伏、储能和催化领域的应用等.  
      关键词:二维高分子;碳同素异形体;石墨炔;石墨二炔   
      71
      |
      23
      |
      1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研究论文

    • 陆凯,陈智伟,付清清,宣梦兰,潘陈艳,李勇进
      2015(2): 166-17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191
      摘要: 使用2种动态硫化工艺制备EVA28(VA 含量为28%,简称EVA)/EVA50(VA含量为50%,简称EVM)/有机蒙脱土(oMMT)复合材料.研究表明,一步法(将EVA、EVM、oMMT、过氧化物等各组分熔融共混一步动态硫化)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TPV)复合材料中橡胶相(EVM相)相区尺寸为1~2 m,蒙脱土选择性的分散在橡胶相中,但剥离程度较低;与此对应,两步法(即先将EVA/EVM进行动态硫化制备热塑性弹性体,再将该动态硫化胶与oMMT熔融共混)制备的复合材料中蒙脱土在橡胶相中高度剥离,且含有蒙脱土的橡胶相尺寸仅为几百纳米.材料性能研究表明,两步法制备所得TPV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此外,两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显著提高的阻燃性能.  
      关键词:动态硫化;有机改性蒙脱土;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   
      37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张敏,覃家祥,李成涛,许小玲,高让,邱建辉
      2015(2): 173-18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183
      摘要: 采用固定化洋葱假单胞菌(PC)脂肪酶为催化剂,研究了在氯仿和四氢呋喃(THF)中不同摩尔比的聚(丁二酸丁二醇-co-丁二酸己二醇酯)(PBSH)的酶促降解规律及其差异性.通过PBSH降解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变化、降解产物的MALDI-TOF-MS分析研究了共聚酯降解规律,并以分子动力学(MD) 及分子对接模拟分别研究了PC酶的溶剂效应及酶与底物的结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PC酶在2种溶剂中均可催化PBSH降解,但在氯仿中酶的活性较大,PBSH降解率大.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表明,在THF中,PC酶整体氨基酸残基的涨落比氯仿中大,且THF会进入酶活性口袋中与催化残基Ser87结合,破坏了催化残基Ser87和His286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发现, 含丁二酸己二醇酯(HS)单元底物与PC酶活性位点的对接比含丁二酸丁二醇酯(BS)单元的更为稳定.  
      关键词:酶催化降解;降解产物;PBSH;分子动力学;分子对接   
      30
      |
      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瞿立建,付洁
      2015(2): 181-18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190
      摘要: 应用标度理论研究了外加的高价反离子对柱状聚电解质刷的影响.以外加盐浓度的不同,在单价盐情况下,强和弱聚电解质刷分别有2个和3个标度区域,而在高价盐情况下,柱状聚电解质刷的行为可分为4个区域.第一个区域,盐浓度很低,刷的行为不依赖于外加盐浓度.第二个区域,外加盐浓度对刷的行为开始有影响,刷的厚度随外加盐浓度增大而减小.第三个区域,强聚电解质刷厚度不依赖于外加盐浓度,而弱聚电解质刷厚度反而随外加盐浓度增大而升高.第四个区域,聚电解质刷厚度随外加盐浓度升高而降低,行为类似单价盐情形下的盐刷.这些区域都是链熵弹性与小离子渗透压平衡造成的,与单价和高价反离子在刷内的交换密切相关.新发现的区域尚待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验证.  
      关键词:柱状聚电解质刷;标度理论;平均场理论;聚电解质   
      28
      |
      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李永强,宋永才,袁钦
      2015(2): 186-19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174
      摘要: 采用适当分子量的低软化点聚碳硅烷(LPCS)和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氮烷(TMDS)为原料,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高软化点聚碳硅烷(HPCS).研究了该反应的过程与特点,探讨了TMDS加入比例对产物特性的影响及其结构变化与可纺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反应初期首先形成含乙烯基侧基的悬挂式结构,并随着硅氢加成反应完成,在LPCS分子间形成SiNSi桥联式结构.通过控制TMDS的加入比例,可以调控桥联反应程度从而控制产物的分子量及软化点.控制TMDS/LPCS质量比为0.08,得到了软化点为244~278 ℃,Mn=2.5103,分子量呈双峰分布且具有良好可纺性的聚碳硅烷,适用于制备高性能连续SiC纤维.  
      关键词:高软化点;聚碳硅烷;桥联法;可纺性   
      38
      |
      1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何亚飞,郝立峰,陆小龙,杨帆,矫维成,刘文博,王荣国
      2015(2): 197-20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194
      摘要: 以液相分散法为基础制备了MoS2纳米片悬浮液.对该悬浮液进行了吸光性能和荧光性能表征;结果显示悬浮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同时得到增加超声时间、降低离心转速、采用粒径较大的块状粉末和加入球磨工艺这些因素是可以提高悬浮液的吸光度的优化工艺条件.采用微区荧光测试测得了单个MoS2纳米片的荧光光谱,其主峰位置在652 nm,对应的带隙能量是1.9 eV;还对单个纳米片进行退火处理,其荧光信号在退火后有所增强.对MoS2纳米片进行了AFM和SEM表征显示大部分纳米片的平面尺寸在几百纳米,厚度约为几纳米.另外,将MoS2纳米片悬浮液与E51环氧树脂混合,制备了MoS2纳米片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荧光性能和拉伸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荧光信号也明显增强;且经退火后,因为复合材料内部残余热应力的关系,该复合材料的荧光信号的峰值位置出现移动.同时,该复合材料的韧性也有提升.  
      关键词:液相分散法;MoS2纳米片;荧光;复合材料;退火;残余热应力   
      38
      |
      1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898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孙翀,张萍,赵树高
      2015(2): 204-21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209
      摘要: 通过溶液浸泡及高速离心的方法分离了填料与聚合物间的强弱相互作用,研究了炭黑填充BR复合材料中多重相互作用与炭黑含量的关系,基于不同结合橡胶含量与储能模量的关系,提出了该多重相互作用随炭黑含量的演变模型.结果表明,存在于炭黑凝胶Ⅰ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熔融峰在炭黑凝胶Ⅱ中均完全消失,该现象意味着炭黑凝胶Ⅰ中测得的玻璃化转变及结晶行为只是与炭黑形成弱相互作用的那部分分子链段的贡献.在选用玻璃化转变温度考察炭黑-橡胶相互作用时应综合考虑样品特性以及测试方法.当炭黑含量不高于50 phr时,结合橡胶Ⅱ的含量随炭黑含量的增多呈线性增大,结合橡胶Ⅲ的含量则受炭黑含量的显著影响.炭黑填充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多重相互作用可通过重叠模型进行描述,当炭黑含量分别为25~30 phr,50~55 phr以及70~80 phr时,填充复合材料体系中分别存在结合橡胶Ⅲ的重叠层,结合橡胶Ⅲ和结合橡胶Ⅱ的重叠层,以及结合橡胶II的重叠层.  
      关键词:结合橡胶;多重相互作用;Payne效应;填料-橡胶相互作用;重叠层   
      30
      |
      1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900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戚栋明,黄朋,陈智杰,吴明华,曹志海
      2015(2): 213-22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212
      摘要: 分别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MS)为活性和惰性硅烷的代表,对SiO2进行不同锚固密度的表面修饰,并以改性SiO2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分散液为原料,通过原位本体聚合制得一系列SiO2含量不同的高分散性SiO2/PMMA复合材料.考察SiO2表面基团活性程度和SiO2含量对聚合反应动力学、基体聚合物分子量以及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探究修饰状态不同SiO2在本体自由基聚合中的作用机制.发现SiO2表面硅羟基及其锚固MPS的活性双键会对聚合反应起阻缓聚作用,进而会显著降低基体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复合材料的硬度.而惰性硅烷OTMS对SiO2表面的锚固则会消耗SiO2表面硅羟基、并屏蔽其影响,因而随着OTMS锚固密度的提高,基体分子量和复合材料硬度均会随之提高,特别是当表面修饰达到饱和状态时,SiO2的阻缓聚作用已可忽略.  
      关键词:纳米SiO2;表面改性;分子量;阻缓聚作用   
      20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901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马利婵,王娇娜,李丽,李从举
      2015(2): 221-22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223
      摘要: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ET/CTS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在纤维膜表面吸附一层纳米银,进一步增加纤维膜的抗菌性能.以扫描电镜(SEM)对不同配比PET/CTS所制备的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w(CTS)/w(PET)为12.5%时,纤维形貌较好,平均直径为405 nm.分别对不同厚度的PET/CTS纤维膜进行力学性能、透气性能以及空气过滤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纺丝时间为7 h时,纤维膜具有较好的性能,其弹性模量为48.15 MPa、断裂伸长率183.30%、拉伸断裂应力2.11 MPa、拉伸强度2.49 MPa、拉伸屈服应力1.23 MPa、最大力1.38 N,阻气值为3.99 kPa S/m,过滤效率为99.55%,压降为621.32 Pa.吸附银离子实验表明,最佳GA交联浴配比为GA (vol%)=3.5%.紫外可见光谱(UV)及透射电镜(TEM)表征证明,有10 nm左右纳米银生成.抑菌实验表明,载银PET/CTS复合纳米纤维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大肠杆菌(E.coli.)的杀菌率分别为99.97%和99.99%.  
      关键词:静电纺丝;空气过滤;PET/CTS;抗菌;纳米纤维膜   
      43
      |
      12
      |
      1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90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甘盛龙,路振平,杨哲,刘杰
      2015(2): 228-23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234
      摘要: 首先采用一次乳化法制备出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微球,并通过静电吸附将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修饰到PLGA微球表面,然后以香草醛为交联剂对壳聚糖进行化学交联,得到一种壳交联的pH响应型纳米微球(PCV),微球粒径为(277.60 38.01)nm,表面电位为(21.60 4.51)mV. 微球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微球在24 h内粒径变化较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对PCV微球的摄取量比未经修饰的PLGA微球的摄取量高;空白微球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空白微球浓度小于80 g/mL时细胞的存活率达93.24%.以多西他赛(DTX)为模型药物进行包载,该纳米微球DTX的载药率为7.48%,包封率为34.98%;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该微球在pH=5.0环境下孵育90 h的药物积累释放率达58.66%,而在pH=7.4的环境下的药物积累释放率为50.63%;此外,载DTX微球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载药微球对A549肺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IC50 值可达0.0009 g/mL.  
      关键词:PLGA微球;壳聚糖;香草醛;壳交联;pH环境响应型   
      32
      |
      10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1065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李科,张教强,康拴艳,石绘敏,周宏玉
      2015(2): 236-24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287
      摘要: 以二茂铁甲酸(FCA)和2-羟乙基丙烯酸酯(HEA)为反应物、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脱水剂、以对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并表征了2-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酸酯(AEFC).然后以AEFC为单体、3种不同溴代烷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和2,2-联吡啶(bpy)为催化体系、甲苯为溶剂在100 ℃下通过ATRP方法合成并表征了聚2-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酸酯(PAEFC).这3种引发剂分别为:溴代乙酸乙酯(EBrA)、2-溴丙酸甲酯(2-MBP)和2-溴异丁酸乙酯(EBiB),同时还比较了3种引发剂对聚合物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EBrA为引发剂时AEFC的聚合过程不是以一个活性/可控的方式进行的,而2-MBP和EBiB为引发剂时聚合过程是以一个活性/可控的方式进行的,但是2-MBP的可控性较EBiB差.另外还研究了EBiB为引发剂时,EBiB的用量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EFC]:[EBiB]=100:1时聚合过程的可控性较高.催化剂的用量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当[AEFC]:[CuBr]=100:2时聚合过程的可控性较高.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表明其有较低熔点160.6 ℃,热分解焓变为9541 J/g,较高的分解温度200~460 ℃.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二茂铁;均聚物;引发剂;含二茂铁基的聚合物   
      41
      |
      1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90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