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期刊视频
编委会
学术文献
最新录用
优先发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辑/专题
虚拟专辑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征稿简则
摘要和图文摘要
论文制图规范
下载中心
学术资讯
期刊订阅
联系合作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15
年
第
卷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小角X光散射在蛋白质及其复合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史册,李云琦
2015(8): 871-88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5048
摘要: 小角X射线散射(SAXS)是能够表征多种形态的样品,解析从原子到几百纳米尺度上微结构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蛋白质复合物正是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表现出了丰富的生理活性.近年来基于分子结构药物设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SAXS在研究蛋白质复合物中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SAXS解析结构的原理、仪器设备和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围绕蛋白质复合物的两方面研究热点,溶液中的蛋白构象以及蛋白质复合物中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解析,对SAXS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一般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角X射线散射;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相互作用
49
|
2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86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高效合成聚丙交酯的策略无终止聚合
王雪,刘娜,刘波,崔冬梅
2015(8): 884-89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5039
摘要: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丙交酯的合成方法有很多,但是采用无终止聚合,这一新颖的聚合方法,合成聚丙交酯的研究在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此文介绍了一元醇,多元醇,官能化醇作为链转移剂与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组成的无终止聚合催化体系对丙交酯开环聚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采用这种新聚合方法制备拓扑结构的聚丙交酯及其共聚物.
关键词:聚丙交酯;无终止聚合;链转移剂
34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85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研究论文
竹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协同阻燃环氧树脂研究
王芳,郝建薇,李茁实,邹红飞
2015(8): 897-90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42
摘要: 以KOH为致孔剂,制备了竹基微孔多孔碳材料(PCM);将PCM与聚磷酸铵(APP)添加于环氧树脂(EP),研究了PCM协同APP阻燃EP复合材料的作用及机理.BET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PCM6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别为2063 m2/g、0.9 cm2/g、1.8 nm;粒径为1~5 m;表面存在CC,CO,C=O及COO等活性基团.极限氧指数(LOI)、UL 94垂直燃烧及锥形量热仪(Cone)研究表明,0.8 wt%的PCM6与3.1 wt%的APP复合可使EP复合材料的LOI由24.6%提高到27.3%,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45.4%,PCM6表现出良好的协同阻燃作用.热失重分析及XPS研究表明,PCM6提高了阻燃E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催化APP释放NH3、H2O,加快了交联成炭的速度及热解产物焦磷酸(酯)的形成,由此揭示了PCM协同APP阻燃EP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多孔碳材料;环氧树脂;聚磷酸铵;协同作用;阻燃机理
29
|
8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84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常压法合成低温热膨胀微球
纪立军,姜亚帅,乔炜,吴化雨,刘竹青,梁隔,朱建,黄凯,朱爱萍
2015(8): 906-91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38
摘要: 通过在丙烯腈、丙烯酸甲酯聚合体系中添加乙酸乙烯酯为第三单体,以正己烷为发泡剂,在常压下采用悬浮聚合制备了低温热膨胀微球(TEMS).激光粒度仪、微分热重(DTG)和热机械分析(TMA)结果表明,合成的热膨胀微球具有良好低温发泡性能;丙烯腈添加份数增到7时微球发泡Dmax可达1661 m,但份数增至8时微球粒径过大、聚合物外壳分相加剧反而对微球发泡不利;丙烯酸甲酯添加份数低至1时会使聚合物外壳分相加剧并导致微球受热膨胀即破;乙酸乙烯酯的添加可以明显提高微球发泡Dmax.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当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6%时,正己烷量的变化不影响微球形貌,当交联剂用量降至0.26%或0时,微球形貌随着正己烷量的增加由凹瘪状向球形过渡,球形的微球具有更快的发泡速度及更高的发泡Dmax.
关键词:热膨胀微球;低温膨胀;常压;发泡性能
25
|
18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8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自支撑海藻酸钙水凝胶抗污染过滤膜的制备及截留性能
徐安厚,张新新,赵孔银,李嘉杰,崔文葵
2015(8): 913-92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45
摘要: 以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制备了自支撑海藻酸钙(CA)水凝胶过滤膜.通过数码照片及扫描电镜观察膜的表面形貌,探讨了膜的力学性能的压缩率、通量与压力的关系.研究了海藻酸钠浓度、致孔剂浓度对纯水通量和溶菌酶(Lyz)截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越低,PEG浓度越高,膜的通量越大,压缩率也越大.膜通量随着跨膜压力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Lyz和牛血清蛋白(BSA)溶液的稳定通量分别为纯水通量的89.97%和94.6%,表明海藻酸钙水凝胶过滤膜具有良好的抗蛋白质污染性能.膜对乳化油的过滤通量为纯水通量的93.04%,且截留率高达99.85%.对于不同分子量PEG的截留结果表明,当PEG分子量大于致孔剂的分子量时,截留率达到90%以上.以低分子量PEG400为致孔剂制备的水凝胶过滤膜对染料亮蓝的截留率达到99.75%,表明该水凝胶膜具有作为纳滤膜的前景.
关键词:海藻酸钙水凝胶;过滤膜;力学性能;抗污染;纳滤
45
|
17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碳硼烷双酚二缩水甘油醚的合成与表征及耐高温性能研究
齐士成,汪尧双,韩果,杨震,张孝阿,江盛玲,吕亚非
2015(8): 921-92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49
摘要: 以o-(3)和m-碳硼烷双酚(4)为原料,经两步法合成了o-(1)和m-碳硼烷双酚二缩水甘油醚(2),FTIR、1H-NMR、GPC和环氧值测试都表明得到了预期结构的碳硼烷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1/DDS和 2/DDS体系的反应活化能(Ea)分别为79.0和67.1 kJmol-1,比E-51/DDS略高,说明碳硼烷结构的存在降低了环氧树脂的反应活性.以Ea结果为依据,确定了 1(2)/DDS体系的固化工艺为180 ℃/2h+200 ℃/2h.热分析结果表明,以DDS为固化剂时, 1和2 的Tg分别为175.8和167.6 ℃,高于TDE-85的154.1 ℃.TGA结果表明, 2/DDS固化物在空气气氛下700 ℃的残炭率高达78.7%,说明碳硼烷结构的存在极大提高了环氧树脂高温稳定性.碳硼烷环氧树脂空气气氛中的高温残炭率比氮气中高,原因是碳硼烷结构中的B-H键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BOB结构,因而提高了残炭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体系的失重.
关键词:碳硼烷;环氧树脂;热稳定性;残炭率
24
|
9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9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聚合物中空微球的制备及碱后处理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
方应军,邓伟,左涵,阚成友
2015(8): 927-93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51
摘要: 首先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高羧基含量的核壳聚合物微球,然后利用碱液进行后处理,经渗透溶胀后可形成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考察了单体加料工艺和聚合配方对聚合稳定性及微球形貌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的碱后处理条件对溶胀后微球形貌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单体加料速度和引入中间极性过渡层,有利于核壳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碱液用量为影响溶胀后聚合物微球形貌的主要因素,碱处理温度次之,碱处理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弱.当碱酸摩尔比为1~1.15,碱处理温度为80~90 ℃,碱处理时间为1~5 h时,制得的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中空结构.
关键词:中空微球;种子乳液聚合;渗透溶胀;极性过渡;正交试验
45
|
12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8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含偶氮苯侧基接枝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响应性能研究
廖杨,丁亮
2015(8): 933-94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52
摘要: 以引发单体为基础,通过两种可控聚合方法,即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开环易位聚合(ROMP)的联用, 合成一种新型侧链含偶氮苯基团的接枝聚合物刷.含叔溴的降冰片烯引发剂首先引发偶氮苯单体的ATRP反应,生成聚合物接枝链,每条接枝链上都带有偶氮苯基团;然后,将具有高环张力降冰片烯的ATRP聚合物作为大分子单体,在第三代Grubbs催化剂的引发下进行ROMP反应,生成结构明确的新型接枝共聚物.其主链每个单体单元上均含有一条带偶氮苯基团的接枝链.最后,研究此类接枝共聚物在紫外与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响应性能,并用UV-Vis分光光度计研究其在溶液中的顺反异构化过程.
关键词:开环易位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接枝偶氮共聚物;光致异构化
89
|
1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7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核壳型Fe3 O4@SiO2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超支化聚乙烯共价接枝研究
梁静静,叶誉贤,王海平,王陈旻,徐立新
2015(8): 941-94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47
摘要: 报道了一种利用超支化聚乙烯(HBPE)对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共价修饰的方法.首先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合成表面包覆SiO2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Fe3O4@SiO2, 简记为FS),并利用偶联剂3-丙烯酰基氧基丙基三氯硅烷对其进行改性,然后与-二亚胺钯催化剂(Pd-diimine, 1)反应,获得磁性粒子共价负载型催化剂(FS-Pd);进一步以所得催化剂在0.1 MPa和15 ℃下催化乙烯聚合,获得一系列表面HBPE共价接枝的磁性复合粒子(FS-HBPE).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技术对所得磁性复合粒子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磁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表面引发/催化的链行走乙烯聚合,可成功实现HBPE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共价接枝,通过聚合时间的改变,可对表面HBPE接枝率进行有效调控;所得FS-HBPE复合粒子呈超顺磁特征,借助HBPE的作用,可稳定分散于多个有机溶剂中,同时可实现快速磁控分离.基于上述优点,所得FS-HBPE磁性复合粒子可望用作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在相关有机反应中获得应用.
关键词:磁性纳米粒子;超支化聚乙烯;表面共价接枝;-二亚胺钯催化剂;磁控响应性能
22
|
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6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Cu2+-P(VIm-MMA)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化学触发研究
雷强,朱光明,邢锋,何永兴,罗园春,肖福生
2015(8): 950-95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50
摘要: 以1-乙烯基咪唑(1-VIm)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反应合成出4种不同比例的无规共聚物.通过锐孔-凝固浴法,将所得共聚物的四氢呋喃溶液滴入到CuCl2水溶液中形成Cu2+-P(VIm/MMA)微胶囊.该微胶囊壁材上的组成部分与离子、分子反应,通过壁材的溶解、分解、解聚而使壁材崩溃或者通过溶胀而改变囊壁的渗透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种不同单体比例的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VM-30浓度为20 g/L时制备的微胶囊成球效果最好,其粒径大小约为1 mm,壁厚为350 m.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了PVM-30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PVM-30平均分子量在16.0103左右.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微胶囊的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壁材是由PVM与Cu2+配位得到的配位聚合物组成.探索了微胶囊在水溶液中对NO3-、SO42-和CO32- 3种离子的响应特性,发现只有浸泡在CO32-离子溶液中的微胶囊的壁材出现了裂痕,最终生成了更稳定的蓝色配位离子溶液,实现了对微胶囊的化学触发.
关键词:金属配位聚合物;微胶囊;响应性;化学触发
35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基于聚丙烯酰胺的凝胶光子晶体膜制备及其响应性研究
刘士荣,杨兆昆,施冬健,张晨,陈明清
2015(8): 957-96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48
摘要: 由单分散聚苯乙烯乳液制备了聚苯乙烯胶体晶体阵列,并采用光引发聚合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成功固定了胶体晶体阵列,制备了在可见光下显示明亮Bragg衍射光的凝胶光子晶体膜(PCCA).该PCCA膜具有优异复水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在浓度5%~30%范围内,乙醇浓度每改变5%,其Bragg衍射峰平均移动超过20 nm;水解后PCCA膜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随pH值增加,当pH值的范围为2.36~8.15时,其Bragg衍射峰红移;当pH值大于9.6时,其Bragg衍射峰蓝移.而且凝胶光子晶体膜Bragg衍射峰移动对应的颜色变化很容易实现裸眼识别.
关键词:胶体晶体阵列;凝胶光子晶体;聚丙烯酰胺;响应性
33
|
10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3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碳纳米管/TPU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曹宁宁,郑玉婴,樊志敏,王翔
2015(8): 963-97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4455
摘要: 将不同维度纳米填料同时复合,采用纵向氧化切割MWCNTs法制得不同含量比的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碳纳米管(GONRs-CNTs)2种维度纳米材料复合体,随后将上述填料加入到TPU基体中制得GONRs-CNTs/TPU复合材料薄膜.采用FTIR、XRD、TG、XPS、TEM和FE-SEM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所得GONRs-CNTs复合体的结构及性能,并结合复合材料薄膜的氧气透过率和拉伸测试以及表面形貌观察,研究了GONRs与CNTs的协同作用、二者的含量比对TPU复合材料薄膜阻隔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GONRs与CNTs的协同效应明显优于MWCNTs,同时当所加GONRs-CNTs复合体中GONRs与CNTs的含量比约为67:33时,GONRs-CNTs/TPU复合材料薄膜的氧气透过率和拉伸强度相比纯TPU薄膜分别降低51.3%和提高29.3%,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碳纳米管;多维度纳米材料复合体;TPU复合材料薄膜;阻隔性能
21
|
22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通过负离子与RAFT机理转换法合成嵌段序列可控的三嵌段共聚物
陈李峰,何军坡
2015(8): 973-98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5059
摘要: 利用负离子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之间的机理转换,通过顺序加料制备了含有聚异戊二烯(PI)、聚苯乙烯(PS)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ABC、ACB以及BAC序列的三嵌段共聚物.机理转换系通过将负离子聚合产物活性端基与二硫化碳和卤代烃反应,将其转化成双硫酯基团,并作为大分子RAFT试剂,调控第二或第三嵌段的合成.通过调节不同单体的聚合顺序,制备了用同种聚合方法难以制备的、嵌段序列可控的三嵌段共聚物.用体积排除色谱(SEC)和核磁共振谱(NMR)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三嵌段共聚物;负离子聚合;RAFT聚合;机理转换;活性聚合
58
|
14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571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pH响应性ABC型共聚物的合成与溶液自组装
盛力,陈红,符文鑫,李志波
2015(8): 982-98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5.15075
摘要: 用单氨基聚乙二醇(mPEG-NH2)引发-三氟乙酰基-L-赖氨酸-N-羧酸酐(Lys(TFA)-NCA)开环聚合,得到了聚乙二醇-b-聚(-三氟乙酰基-L-赖氨酸)(PEG-b-PTLL)两嵌段共聚物.将PTLL链段末端的NH2与2-溴异丁酰溴反应得到了大分子引发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分别分别引发苯乙烯(St)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聚合,制备了结构明确、聚合度可控的聚乙二醇-b-聚(-三氟乙酰基-L-赖氨酸)-b-聚苯乙烯(PEG-b-PTLL-b-PS)和聚乙二醇-b-聚(-三氟乙酰基-L-赖氨酸)-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EG-b-PTLL-b-PNIPAM)三嵌段杂化共聚肽.将PEG-b-PTLL-b-PNIPAM去保护后得到温度和pH响应三嵌段共聚物;将PEG-b-PTLL-b-PS去保护后得到pH响应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研究了PEG45-b-PLL106-b-PS20在混合溶剂H2O/DMF中的pH诱导胶束化行为.TEM结果表明,当水溶液pH小于PLL的pKa时,PEG45-b-PLL106-b-PS20形成球状胶束,当水溶液pH大于PLL的pKa时,PLL转变成-螺旋,PEG45-b-PLL106-b-PS20组装成盘状胶束.
关键词:ABC 三嵌段共聚物;聚氨基酸多肽;聚苯乙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ATRP;胶束
33
|
14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102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