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 36 6

      研究亮点评述

    • 张希
      2016(6): 685-68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6146
      摘要:三维动态高分子结构可在外界刺激下发生可逆的形状改变,但仅采用通常的平面高分子材料,其形成的三维动态结构形成后难以更改,损坏后不易修复,低温下无法使用.最近,将碳纳米管与液晶型类玻璃高分子结合,制备了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薄膜,通过光照对平面材料进行加工,不仅可实现三维动态结构的灵活设计和简易制备,而且结构可多次改变和修复,在低至零下130℃的条件下仍可以使用.  
      关键词:三维动态结构;液晶弹性体;类玻璃高分子;红外光照   
      153
      |
      48
      |
      2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67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综述

    • 卢宇源,安立佳,王健
      2016(6): 688-69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6108
      摘要:高分子流体的黏弹性质是高分子科学和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与简单黏性液体和弹性固体不同,外场作用下缠结高分子流体呈现出复杂的黏弹性行为,例如应力不仅仅与应变幅度或应变速率有关,还与整个形变历史相关.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建立了很多描述这些复杂黏弹性质的模型和理论,其中一类是基于连续性介质力学原理的唯象模型,例如:Maxwell模型、Voigt-Kelvin模型和在时空上所有参数为常量的连续性模型;另一类是瞬态网络模型,该模型把缠结点考虑成瞬态交联点,高分子链看成珠簧链;还有一类是微观分子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管子模型".本文首先介绍缠结高分子流体的线性黏弹性响应和Boltzmann叠加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综述描述高分子黏弹性质仍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3个经典唯象模型,包括Maxwell模型、Voigt-Kelvin模型和瞬态网络模型,特别是这些理论的详细推导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高分子黏弹性的微观理论将在其它综述中单独介绍.  
      关键词:黏弹性;Maxwell 模型;Voigt-Kelvin模型;瞬态网络模型;Boltzmann叠加原理   
      148
      |
      64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66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杜纪富,董珍,谢聪,杨鑫,杨磊,赵龙,翟茂林
      2016(6): 698-70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64
      摘要:辐射接枝技术已成为高分子材料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和传统化学接枝方法相比,辐射接枝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控制,不限制基材和单体等优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吸附材料的制备.采用辐射接枝技术制备的吸附材料,其功能团主要分布在基材表面,具有单体用量少,成本低,吸附脱附速度快,功能团利用率高,选择性好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辐射接枝技术在制备选择性吸附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半金属、非金属、稀土元素、贵金属和染料等不同污染物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并对辐射接枝技术在制备吸附材料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分子基材;辐射接枝;吸附材料;接枝单体;功能基团   
      30
      |
      12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64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研究论文

    • 张颖,彭健,林勇,陈耀燃,刘岚
      2016(6): 706-71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293
      摘要:利用二乙醇胺和丙烯酸甲酯合成的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作为AB2型单体,以纳米SiO2为核,通过其表面羟基与单体的反应,制得SiO2接枝超支化聚酯的纳米粒子(SiO2-HBP);再利用超支化端羟基与α-己内酯进行开环反应,合成了含柔性长链的二氧化硅-长链超支化聚酯杂化物(SiO2-HBP-L);然后将杂化物与丁苯橡胶共混,制备了SiO2-HBP-L/SBR纳米复合材料.FTIR、XPS和TGA测试证实改性后纳米SiO2表面接枝了含长链超支化聚酯.SEM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改性的纳米SiO2,SiO2-HBP-L在乙醇和橡胶基体中分散性较好,且改性后纳米SiO2与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明显提高.硫化性能测试表明,SiO2-HBP-L能大大缩短胶料的正硫化时间,增大总交联密度;同时SiO2-HBP-L/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补强.  
      关键词:纳米SiO2;超支化聚酯;SiO2-HBP-L;丁苯橡胶;    
      47
      |
      22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63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李武丹,姚军燕,张世杰,陈晓
      2016(6): 715-72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297
      摘要:以富勒烯C60作为聚苯胺的导电掺杂剂,采用乳液聚合-复合法制备了聚乳酸/聚苯胺/富勒烯复合体系(PLA81/PANI14/C605),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理论分析.通过静电纺丝-编织法制备了PLA/PANI/C60导电纤维管.利用555定时器原理设计自制了多谐振荡信号的电刺激装置,将其用于导电纤维管的细胞培养,以考察电刺激作用下导电纤维管上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结果表明,PLA/PANI/C60薄片的电阻率为104 Ω·cm数量级;C60能够促进苯胺乳液聚合的链增长,提高聚苯胺产物的聚合度;PLA/PANI/C60纤维管形貌规整,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18μA/1 Hz/500 ms电刺激的作用下,PLA/PANI/C60纤维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载适当电流电刺激能够加强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的分化作用,有利于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关键词:聚苯胺;聚乳酸;富勒烯;静电纺丝;电刺激;细胞增殖   
      28
      |
      14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6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廖明义,张贺
      2016(6): 722-72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298
      摘要:以苯乙烯为单体、氯丙基七异丁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chloropropyllsobutyl POSS,POSS-Cl)为封端剂、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THF)为结构调节剂,采用阴离子聚合技术,合成了POSS端基官能化聚苯乙烯(PS-POSS).采用核磁共振仪(1H-NMR、13C-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PS-POSS的结构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证明了POSS与聚苯环乙烯锂(PSLi)发生了封端反应生成PS-POSS;封端后分子量分布略有加宽,特别是相比传统有机封端剂,没有二聚等副产物生成.考察了引发剂种类、结构调节剂用量、POSS用量、PS分子量、封端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PS-POSS封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HF/n-BuLi摩尔比大于5、POSS/n-BuLi摩尔比等于1.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0 min时,封端效率最高,达到80%以上;而随着PS数均分子量增加,封端效率逐渐降低.  
      关键词:POSS;PS;负离子聚合;端基官能化;封端效率   
      27
      |
      10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刘威威,张梦颖,曹维宇,王子琦,李昂,牛鸿庆,武德珍
      2016(6): 728-73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00
      摘要:采用聚酰胺酸/聚丙烯腈(PAA/PAN)为原材料制备共混前驱体,经热处理完成PAA的亚胺化和PAN的预氧化,再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200℃,得到新型共混基碳纤维,采用SEM、Raman、XRD、EA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的升温速率对PAA/PAN基碳纤维碳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沿纤维轴方向有少量的沟槽,这是湿法纺丝工艺造成的.1200℃的高温处理使碳元素富集,最终制得碳含量高于92%的碳纤维.随着碳化升温速率的增大,碳收率也在增大,最大碳收率达52.36%.碳纤维的石墨化程度和微晶尺寸随着碳化升温速率的提高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升温速率为8 K/min时,所得纤维的碳化结构最为理想,微晶堆叠厚度达到1.445 nm,g(AG/AD)值达到0.52,此条件下,纤维的碳元素含量也达到了94.13%,电阻率最小.  
      关键词:PAA/PAN共混纤维;PAA/PAN基碳纤维;升温速率;结构   
      44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9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解世杰,董穆,王克智,郭朝霞,于建
      2016(6): 734-74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05
      摘要: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以TMB5为代表的取代芳酰胺型 β成核剂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对iPP的 β诱导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MB5虽然没有明确的熔点,但其原始晶体可以在升温中逐渐熔融并在降温时形成较细的棒状形态;而TMB5对iPP结晶的诱导作用主要和其在iPP熔融体中产生的二次形态密切相关:在保证TMB5分解不明显的温度条件下,混炼温度的提高有利于TMB5在冷却过程中形成更为细小的棒状形态,使PP中 β晶的相对含量提高;在混炼之后的二次加工成型过程中,较低的熔融温度和较慢的降温速度有利于 β晶含量提高.  
      关键词:β成核剂;TMB5;形态演变;β晶诱导   
      36
      |
      10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魏振耀,邓永红,于海峰,邱学青
      2016(6): 742-74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07
      摘要:以天然高分子木质素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木质素改性成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偶氮苯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一系列木质素基光响应聚合物.接枝后的木质素的热稳定性明显改善,且平均接枝率达到72.8%时才能表现出液晶行为.小角X射线散射和偏光显微镜的结果表明所形成的液晶相为近晶C型,层间距为3.21nm.在此基础上,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木质素基液晶聚合物的光响应性进行研究,发现溶液中的光响应性比膜状态的光响应速率快.在紫外光的辐照下,木质素基液晶聚合物表现出快速的光致液晶-各向同性相变行为.  
      关键词:木质素;液晶聚合物;偶氮苯;光响应性   
      77
      |
      12
      |
      5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810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李亚庆,黄庭,金毕青,史燚,刘治田,金熹高
      2016(6): 750-75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17
      摘要:合成了丙烯酸芘甲酯、二甲基乙烯基芘甲氧基硅烷、10-十一碳烯酸芘甲酯三种含芘单体,用硅氢加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含芘封端侧链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光-氧敏感高分子,并分别用四乙氧基硅烷和甲基含氢硅油A交联.对基于上述高分子的压力敏感涂料(PSP)的荧光氧猝灭和光物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芘封端的侧基结构和交联剂对此类PSP的性能,包括激基缔合物荧光强度和氧猝灭灵敏度、Stern-Volmer关系的线性和贮存稳定性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含长碳链芘甲酯侧链的聚合物显示较高激基缔合物荧光强度和氧灵敏度;以甲基含氢硅油A作为交联剂,既能提高PSP的储存稳定性,又能提高氧猝灭灵敏度.  
      关键词:压力敏感涂料;聚二甲基硅氧烷;芘封端侧链;荧光氧猝灭   
      33
      |
      10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罗潘,徐曼,王绍辉,徐阳,曹兴忠,张鹏
      2016(6): 760-76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14
      摘要: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介孔分子筛MCM-41内、外表面进行改性,并利用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小角X衍射等进行表征,其结果显示KH550分子被引入MCM-41纳米孔道中,且-NH2基团成功嫁接到MCM-41纳米颗粒表面.凝胶液相色谱实验结果证实本文中采用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低分子量环氧.随后,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不同MCM-41含量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最后,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量复合材料自由体积孔洞;利用透射电镜,动态热机械分析和交流击穿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能进行研究.复合材料超薄切片TEM观察结果显示,在低MCM-41添加含量时,MCM-41颗粒可在复合材料中良好分散.同时,环氧分子在外施作用力和硅烷偶联剂功能作用下引入纳米孔道,形成"有机-无机"互穿结构复合材料体系,增强MCM-41和环氧树脂间相互作用力,在低MCM-41添加含量下提高复合材料玻璃化温度(15.1%↑)和击穿电压(22.6%↑).  
      关键词:MCM-41;环氧树脂;有机-无机互穿网络;自由体积   
      52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5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宋肄业,李静,柏涛,刘利,薛小强,黄文艳,钱小磊,杨宏军,蒋必彪
      2016(6): 769-77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18
      摘要:通过己内酯(CL)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杂化聚合制备了主链含酯键结构单元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共聚物,并通过核磁(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膦腈碱t-BuP4能高效催化CL和DMAEMA的杂化聚合,得到含CL和DMAEMA 2种结构单元的刺激响应性可降解共聚物.该共聚物只存在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且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投料比接近.GPC数据表明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为1.63×104~2.47×104,分子量分布为2.11~2.54.酯键的引入赋予了聚合物良好的降解性能,同时使其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从52.6℃降到了44.5℃.TEM结果表明得到的共聚物能够在水中形成平均直径约60 nm的胶束.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己内酯;刺激响应;降解   
      37
      |
      13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3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曾照坡,肖茹,吕永根
      2016(6): 775-78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19
      摘要:采用滴定实验法分别测试了衣康酸(IA)、丙烯酰胺(AM)、丙烯酸甲酯(MA)与丙烯腈(AN)一系列单体组成比时的云点;采用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研究了共聚单体的选择对共聚物热稳定化反应的影响和机理及其与共聚体系反应活性的关联.结果显示,IA、AM或MA的引入有利于提高AN聚合体系的云点,不同共单体用量构成的云点迹线斜率可以比较共聚体系反应活性,并对AN共聚体系组成的优化选择具有普适性;而AN与IA较高的共聚反应活性使得P(AN/IA)聚合物热稳定性能好,氰基未环化指数、环化反应起始温度及表观活化能低,环化反应速率快,这可能由于IA分子结构含有2个羧基,引发活性点较多,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引发氰基环化形成更多的梯形结构.  
      关键词:丙烯腈;云点;衣康酸;热稳定化   
      22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2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齐美洲,傅智盛,范志强
      2016(6): 783-79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20
      摘要:采用一种含二酯类内给电子体的氯化镁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和三异丁基铝(TIBA)助催化剂,在同一反应器中经常压丙烯预聚和加压下的乙烯与少量丙烯淤浆共聚合两步反应,高效地合成了外径为0.4~3 mm的中空球形聚乙烯粒子,其球形粒子的外表面和内部空腔的内表面均较为平滑,壳层厚度均匀.聚合反应的催化剂效率最高达到7.49 kg/gTi·h·MPa(6.5 kg PE/gCat.).研究了助催化剂种类、助催化剂浓度(Al/Ti摩尔比)和乙烯聚合阶段的丙烯共单体添加量对聚合物粒子形貌的影响,发现采用三乙基铝(TEA)或TEA/TIBA混合物为助催化剂时,虽然聚合物粒子仍呈中空球形形态,但其内部空腔的形状极不规则.以TIBA为助催化剂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Al/Ti比和丙烯添加量均可显著提高催化效率,聚合反应动力学曲线由衰减型变为增长型,但聚合物粒子的中空形貌得以保持.对比丙烯预聚产物的粒子形貌发现,助催化剂含TEA时所得预聚物粒子结构较松散,内部有较多孔隙和裂纹,而改为TIBA后预聚物粒子内部相对致密.  
      关键词: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乙烯;空心球;制备   
      25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陈安伏,黄汉雄
      2016(6): 791-79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23
      摘要:提出一种柔性复制法,采用微注射压缩(μ-ICM)成型具有微拓扑结构的仿生聚丙烯(PP)表面.通过复制模板上的双级微结构,所成型的PP材料表面上呈现具有锥形顶面的双级微结构,即微棱和高纵横比的微锥体.由于微锥体之间的间隙较大,水滴浸润其间隙的上方,这使该表面呈现中等黏附的超疏水特性.在μ-ICM过程中,涂覆在模板上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NPs)被转移到熔体中,并牢牢附着于微结构表层,赋予其表面亚微米或微米粗糙度,形成多层次微结构.在附着有亲水SNPs的微结构上,高表面自由能使水滴完全浸润微锥体之间的间隙,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61.9°、滚动角大于90°,呈现极高黏附的超疏水特性(花瓣效应);在附着有疏水SNPs的微结构上,水滴受疏水SNPs的排斥而减弱与表面之间的黏附作用,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63.5°、滚动角为3.5°,呈现极低黏附的超疏水特性(荷叶效应).  
      关键词:多层次微结构;润湿特性;聚丙烯;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微注射压缩成型   
      38
      |
      13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50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袁静,毛多鹭,李海琴,赵素琴,马元良
      2016(6): 797-80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10
      摘要:以介观模拟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为主,结合部分实验,研究了环境条件包括pH、盐度以及外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对疏水改性水解聚丙烯酰胺(HMHPAM)的分子行为和体相及界面性质的影响.将均方根末端距量化表征的聚合物伸展程度与其体相黏度结合起来,通过调整相互作用参数分别讨论了无机盐的水化作用和静电作用对聚电解质HMHPAM分子行为的影响,确定HMHPAM的最佳应用环境.进一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LS对HMHPAM界面性质和体相性质的影响,提出了作用机制.  
      关键词:部分水解的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pH;盐度;十二烷基磺酸钠;耗散颗粒动力学   
      32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48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雷西萍,蔺彦梅,韩丁,宋学锋,王悦,王冰鑫
      2016(6): 805-81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13
      摘要:首先利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将聚苯胺包覆在粉煤灰漂珠表面(FAFB/PAn),再利用低温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BaTiO3包覆FAFB/PAn的复合材料(FAFB/PAn/BaTiO3),形成内核为空心漂珠、外壳依次为导电层、绝缘层的核/壳结构.采用FTIR、XRD、SEM、数字式四探针以及LCR介电谱仪对FAFB/PAn/BaTiO3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以FAFB/PAn/BaTiO3为分散相制备的电流变液,对其悬浮性及外加电场下的剪切应力进行测试.FTIR和XRD结果证明了利用本文的实验方法可成功将PAn和BaTiO3引入到FAFB表面.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电导率为7.8×10-4 S·cm-1,相对BaTiO3提高了近2个数量级.在1~2000 kHz交变电场频率测试范围内,FAFB/PAn/BaTiO3具有相对较好的介电性能:当f=1 kHz时εr最大为598,随电场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逐渐减小,对应的介电损耗tanδ最大为1.14,且随电场频率的增加介电损耗逐渐减小,当f=200 kHz时tanδ=0.75,后趋于平稳.比较了7天的悬浮稳定性发现,FAFB/PAn稳定性最好,悬浮率可达88%,而包覆BaTiO3后与纯BaTiO3相当,仅为60%.在电场作用下FAFB/PAn/BaTiO3表现出较明显的电流变性能,即当E=4.0 kV/mm时,剪切应力达631 Pa,且具有较好的抗击穿能力.  
      关键词:粉煤灰漂珠;BaTiO3;聚苯胺;电流变性能;介电性能   
      29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47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胡孝迎,郑强,王彩红,王君,于杰,鲁圣军
      2016(6): 814-82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21
      摘要: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KCl含量下的尼龙6(PA6)/KCl复合材料,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流变仪、红外光谱(IR)、电子拉伸机等研究了KCl含量对PA6/KCl复合材料结晶行为、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受限机制.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KCl含量的增加,PA6/KCl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KCl含量为3 phr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82.67 MPa和7.34 kJ/m2,较纯PA6分别增加了10.8%和34.68%,动态力学性能测量结果表明,在测量温度范围内,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均高于纯PA6,在25℃体系储能模量(G')随KCl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复合体系抵抗弯曲变形能力增加,而结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增加KCl的含量,PA6/KCl复合材料的成核温度、晶体生长温度、熔融温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向低温方向移动,成核密度和成核速率也逐渐减小,结晶能力下降,结晶度减小,结晶度由原来25.30%变为19.34%,而结晶诱导时间逐渐增加.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KCl含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零剪切黏度逐渐增加,且所有的体系均呈现出假塑性流体行为,剪切变稀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征松弛时间τ1、τ2和τ3逐渐增加,复合体系的松弛机制发生变化.  
      关键词:PA6;共混物;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力学性能   
      30
      |
      1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4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 安秋凤,潘家炎,赵洁
      2016(6): 822-83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24
      摘要:采用聚醚胺封端聚硅氧烷(BPEAS)与马来酸酐(MAn)开环反应,合成了端羧基聚醚聚硅氧烷(CPSA),分别以CPSA为阴离子构建基元、杀菌性长碳链季铵基聚醚聚硅氧烷(QPEPS)为阳离子构建基元,以异丙醇为介质,通过静电作用进行超分子自组装,构建了一种新型超分子CPSA/QPEP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CPSA的结构进行表征,用白度仪、柔软度仪、织物折皱弹性仪、接触角仪、酶标仪等仪器对超分子CPSA/QPEPS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CPSA/QPEPS的膜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当m(QPEPS)/m(CPSA)=1:1时,经CPSA/QPEPS整理过的棉织物,其弯曲刚度显著降低,静态吸水时间仅为4.39 s,且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了71%.其次,超分子CPSA/QPEPS具有良好的成膜性,AFM观察其膜表面呈现出连续的山脉状形貌,在5μm×5μm扫描范围内CPSA/QPEPS膜的表面均方根粗糙度(Rq)达到了2.57 nm.  
      关键词:聚醚聚硅氧烷;超分子;膜形貌;织物;杀菌   
      37
      |
      1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544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研究简报

    • 鲁云华,王巍,肖国勇,赵洪斌,董岩,迟海军,王同华,胡知之
      2016(6): 831-83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6.15348
      摘要:将酚酞分别和对氯硝基苯、2-氯-5-硝基三氟甲苯经Williamson反应得到3,3-双[(4-硝基苯氧基)苯基]酚酞和3,3-双[(4-硝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酚酞;在Pd/C-水合肼还原作用下分别得到3,3-双[(4-氨基苯氧基)苯基]酚酞(Ⅰ)和3,3-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酚酞(Ⅱ).采用上述2种二胺单体分别与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3,3,4,4-二苯醚四酸二酐(ODPA)和六氟二酐(6FDA)通过两步法制备出8种含酚酞基团的聚酰亚胺(PI)薄膜,然后采用核磁(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热重分析仪(TGA)、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溶解性测试等测试手段和方法对所得到的PI的化学结构、光学性能、热性能和和溶解性等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PI主要表现出非晶结构,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性能;除PMDA基PI外,其余PI均表现出良好的浅色、透明特性.  
      关键词:聚酰亚胺;酚酞基团;溶解性;热性能;光学性能   
      63
      |
      1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4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