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7 37 2

      前言

    • 张希,刘冬生,周永丰,高超
      2017, 17(2): 1-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7no2
      关键词:颜德岳;前言   
      27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7932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11-05

      专论

    • 周志平,郝桐帆
      2017(2): 143-15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26
      摘要: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与分子设计对其工业化应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待于弄清超支化聚合物的形成机理.本文回顾了早期关于超支化聚合物的Flory-Stockmayer理论,重点介绍与ABg型单体相关的超支化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原理,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亮点,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其它一些理论方法,聚合反应动力学理论原理清晰,可通过解动力学微分方程导出反应产物的平均支化度和聚合度分布函数的解析式,由此可以计算各种分子参数,为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可控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聚合反应动力学;分子量分布函数;支化度   
      64
      |
      1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164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忠安,李振
      2017(2): 155-17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74
      摘要:树状分子是指一类结构高度支化的大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其独特的三维纳米球形结构、分子内空腔以及大量富集的表面基团,可产生诸多特殊且有趣的功能及光物理性质,在化学、生物和材料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我们课题组在具有枝状结构二阶非线性光学高分子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分子设计,发展不同类型枝状拓扑结构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并展望了该领域的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树枝状高分子;非线性光学;拓扑结构;树枝状超支化高分子   
      117
      |
      2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163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黄蝶,秦安军,唐本忠
      2017(2): 178-19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75
      摘要: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树枝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及应用.而基于炔类单体的点击聚合作为一类简单、高效的聚合反应已被广泛用于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本文对近5年利用叠氮-炔和巯基-炔点击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综述.其中,Cu(Ⅰ)催化的叠氮-炔点击聚合可制备1, 4-立构规整的超支化聚三唑;Ru(Ⅱ)催化的叠氮-炔点击聚合可制备1, 5-立构规整的超支化聚三唑;活化的炔类单体和叠氮单体的无金属催化点击聚合可得到1, 4-异构体含量高(高达91.7%)的超支化聚合物;而光引发、热引发及自发的巯基-炔点击聚合可制备含硫的超支化聚合物.此外,对所制备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还简单讨论了点击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方面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点击聚合;区域选择性;功能化   
      125
      |
      28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16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王龙海,洪春雁
      2017(2): 200-21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05
      摘要:环境响应性超支化聚合物作为超支化聚合物中一类智能聚合物,备受研究者关注,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响应性支化聚合物的合成、组装及其生物医药应用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酸响应性支化聚合物、温敏性支化聚合物、还原响应性支化聚合物和光响应性支化聚合物的合成;第二部分介绍了含有二硫键的温敏性超支化聚合物在温度诱导下的自组装及自交联反应制备纳米凝胶、纳米胶囊和交联复合囊泡;第三部分介绍了响应性支化聚合物在药物传递和基因传递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响应性;支化聚合物;自组装;药物传递;基因传递   
      77
      |
      28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161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综述

    • 戚美微,黄卫,肖谷雨,朱新远,高超,周永丰
      2017(2): 214-22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24
      摘要:超支化聚合物作为树形聚合物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受到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总结了研究者们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组装及应用方面的部分工作成果.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超支化聚合物多维多尺度的自组装结构和组装机理,包括纳米球形胶束,纳米、微米级囊泡,大的复合囊泡,纳米纤维,纳米、微米及宏观管和多孔膜等;第三部分介绍了超支化聚合物在生物医药、细胞模拟及纳米粒子模拟制备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自组装;药物传输;胶束;囊泡   
      156
      |
      48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159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朱申敏,路涛,张荻
      2017(2): 229-24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71
      摘要:自然物种演化形成了多种复杂而精细的光子结构,这类结构兼具功能的特点,将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材料与天然生物光子结构相结合,能够制备得到响应性光子晶体材料,在生物医疗检测、传感器件、装饰和防伪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具有生物结构的响应性光子晶体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自然界的天然分级光子结构种类及显色机理,重点阐述了基于刺激响应聚合物的响应性光子晶体的构筑及应用、以及响应机理,最后对具有生物结构的响应性光子晶体材料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光子晶体;刺激响应聚合物;生物结构   
      37
      |
      2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0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黄玉,王斯滕,朱新远
      2017(2): 245-25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09
      摘要:近年来,随着聚合物材料和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发展,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生物可降解超支化聚合物具有独特的三维拓扑结构、大的内部空腔、众多的活性末端基团以及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包括药物/造影剂输送、基因转染、蛋白质纯化/检测/输送、抗菌、组织工程等领域都展现出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水解、酶解和刺激降解的降解机理出发,详细综述了近年来生物可降解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它们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降解机理;超支化聚合物;疾病治疗   
      146
      |
      42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08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研究论文

    • 王萍,刘顺杰,秦玉升,王献红,王佛松
      2017(2): 259-26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10
      摘要:利用Zn-Co双金属氰化物为催化剂,疏水性二季戊四醇(DPE)作为起始剂,实现了二氧化碳(CO2)和环氧丙烷(PO)的不死共聚合,高效、高选择性地合成了支化结构CO2基六元醇,且该产物有6个羟基封端.该支化CO2基六元醇的合成路线具有可控的特点,其分子量可通过PO与DPE的摩尔比准确控制(1500~8000),同时分子量分布很窄(最低至1.08).值得注意的是,降低反应温度可显著改善聚合选择性,例如,当温度为50℃时,产物碳酸酯单元含量高达60%,而反应副产物环状碳酸酯的含量可控制在5.5 wt%以下,但是体系催化活性下降至0.14 kg g-1.该支化结构CO2基六元醇有望作为高交联密度的多元醇,用于制备高强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  
      关键词:二氧化碳;环氧丙烷;CO2基六元醇;支化结构   
      65
      |
      2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0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张盈,胡超群,贺小华
      2017(2): 266-27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20
      摘要:分别以叠氮丙胺和丙炔胺为引发剂,采用氨基酸环内酸酐开环聚合法(NCA-ROP),引发L-谷氨酸-γ-苄酯-N-羧基-环内酸酐和L-谷氨酸-γ-氯乙醇酯-N-羧基-环内酸酐聚合得到链端基为叠氮基的聚(L-谷氨酸-γ-苄酯)(PBLG)和链端基为炔基的聚(L-谷氨酸-γ-氯乙醇酯)(PCELG)均聚物.联合点击化学法(click chemistry)制备了一系列聚(L-谷氨酸-γ-苄酯)-b-聚(L-谷氨酸-γ-氯乙醇酯)(PBLG-b-PCELG),再通过对嵌段共聚物侧基氯进行化学修饰,将二代的甲基烷氧醚类亲水性树形枝化分子(G2)接枝到侧链上,形成一系列树形支化分子接枝聚肽双亲性嵌段共聚物,通过核磁(NMR)、红外光谱(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聚合物结构及其溶液浓度对其温敏行为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嵌段共聚物;聚肽;开环聚合;点击化学   
      29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080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徐富贵,麦亦勇,周永丰
      2017(2): 274-28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46
      摘要:合成了丹磺酰基(DNS)标记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DNS-PEHO-star-PEO.用荧光标记法研究了DNS-PEHO-star-PEO在四氢呋喃(THF)/H2O混合溶剂中不同水含量下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水含量对DNS-PEHO-star-PEO形成的组装体形貌影响显著.含水含量小于20 vol%时,DNS-PEHO-star-PEO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球形胶束;随着水含量增加到~75 vol%时,DNS-PEHO-star-PEO组装成“多胶束聚集体”;纯水中(水量100 vol%),DNS-PEHO-star-PEO形成微米尺寸的聚合物大囊泡.利用不同形貌聚集体中DNS的荧光发射谱不同的特性,我们绘制了不同聚集体中DNS的荧光最大发射峰波长与水含量的关系图,直观地反映了水含量对DNS-PEHO-star-PEO组装体形貌的影响.  
      关键词: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自组装;荧光标记;水含量;形貌转变   
      41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9078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蒲新明,琚振华,陈起静,安泽胜,何军坡
      2017(2): 283-29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56
      摘要:报道了一种从引发型单体CX(inimer)出发、通过负离子-RAFT机理转换,制备两亲性高度支化聚合物的方法.首先,用仲丁基锂(s-BuLi)与双官能团的1, 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MDDPE反应制备inimer,并通过inimer与苯乙烯共聚制备高度支化聚苯乙烯活性负离子;然后将末端负离子通过与CS2和1-溴乙基苯反应,原位转化为双硫酯基团,并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dendritic-CTA)调控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聚合,从而得到含聚苯乙烯(PS)和PNIPAM的两亲性支化嵌段共聚物.用联有光散射的凝聚色谱(GPC-MALLS)以及1H-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荧光探针、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两亲性支化嵌段共聚物在的溶液性质和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表现出独特的随温度变化的聚集行为,在水/油两相体系中具有极强的乳化能力.  
      关键词:高度支化聚合物;活性聚合;机理转换;引发型单体;两亲性   
      60
      |
      15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张朔,李庆,林嘉平,蔡春华,王立权
      2017(2): 294-30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58
      摘要:通过负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以柔性亲水的聚乙二醇(PEG)为主链,刚性疏水的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为侧链的PEG-g-PBLG刚-柔接枝共聚物.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共溶剂溶解、选择性溶剂透析的方法制备了自组装聚集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光散射(LLS)等表征了共聚物自组装体的形貌和结构.研究发现,基于其特殊的拓扑结构,接枝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表现出与一般规律不同的变化趋势.具有较短疏水PBLG侧链的PEG-g-PBLG可以自组装形成球形复合胶束,随着疏水PBLG侧链的增长,聚集体逐渐由复合胶束转变为囊泡,这种现象在已有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此外,降低初始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共聚物自组装得到的聚集体的尺寸变小而分布变宽;反之,聚集体的尺寸增大而分布变窄.还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验证了实验中聚集体的形貌变化,并给出了聚集体中的链段分布等在实验中较难得到的信息.  
      关键词:接枝共聚物;聚肽;刚性链段;囊泡;耗散粒子动力学   
      91
      |
      22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9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张亚军,张正奎,陈伟芝,李成,武伟,蒋锡群
      2017(2): 306-31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68
      摘要:以聚丙二醇-双[3, 4, 5-三(炔丙氧基)苯甲酰胺]为轴,以小体积的2-叠氮乙醇为封端剂通过水相炔-叠氮点击化学反应(CuAAC)生成的多个三氮唑进行封端,合成了新型的β-环糊精聚轮烷.利用核磁氢谱和旋转坐标系欧沃豪斯增益谱对所合成的β-环糊精聚轮烷进行了结构表征.进一步通过聚轮烷上的羟基,在聚轮烷上依次共价连接了水溶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和荧光分子FITC, 对聚轮烷进行了亲水化改性和荧光标记,研究了改性后的聚轮烷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行为,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轮烷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被细胞摄取.  
      关键词:β-环糊精聚轮烷;合成方法;细胞毒性;细胞摄取   
      41
      |
      1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91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景烨,王自强,虞鸣
      2017(2): 315-32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73
      摘要:以棉织物为基材,利用γ-射线辐射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LMA)接枝聚合,使聚苯乙烯(PS)纳米微球通过接枝链以共价键固定到棉织物上,从而在棉织物表面构筑低表面能的纳米尺度粗糙结构,获得低滚动角的动态超疏水棉织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明通过辐射接枝,在棉织物上存在PLMA接枝链和PS纳米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证明了PS纳米微球的固定使得棉织物表面呈现纳米尺度的粗糙结构.接触角测试结果证明所获棉织物具有超疏水性能,且相对于仅接枝LMA的改性棉织物,PS纳米微球的固定可以显著降低水滴的滚动角,实现动态超疏水的效果.通过抗弯刚度的测量表征了改性前后棉织物的柔软度,结果表明辐射接枝方法对棉织物的柔软度改变不大,不影响穿着性能.  
      关键词:动态超疏水;辐射接枝;棉织物;滚动角   
      67
      |
      20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90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林琳,郭兆培,陈杰,田华雨,陈学思
      2017(2): 321-32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77
      摘要:分别制备了以支化小分子量聚乙烯亚胺(PEI-1.8k)为引发剂,引发苯丙氨酸-NCA开环聚合得到聚乙烯亚胺-聚苯丙氨酸(PEI1.8k-g-PPhe)以及聚乙烯亚胺接枝苯丙氨酸单体(PEI1.8k-g-Phe)的系列基因载体材料.利用核磁、粒度、zeta电位仪、荧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PEI1.8k-g-PPhe,PEI1.8k-g-Phe以及PEI1.8k-g-PPhe/DNA和PEI1.8k-g-Phe/DNA复合物颗粒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转染条件下,PEI1.8k-g-PPhe10/DNA复合物颗粒的粒径约为150 nm,表面电位约为16 mV.在人源宫颈癌(HeLa)和人源乳腺癌(MCF-7)2种细胞系中均具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且最佳转染效率可达到PEI-25k的12倍.MTT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比较了PEI1.8k-g-PPhe和PEI1.8k-g-Phe对HeLa细胞毒性的大小.从实验结果可见,苯丙氨酸引入的方式及数量决定着其细胞毒性的大小.PEI1.8k-g-PPhe和PEI1.8k-g-Phe都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材料在较高浓度1 mg/mL时的细胞存活率大于70%).内吞实验结果表明,PEI1.8k-g-PPhe由于接入了具有规则聚合链的聚苯丙氨酸,而易于被HeLa细胞内吞.PEI1.8k-g-PPhe10/DNA复合物颗粒相比于PEI-25k/DNA,PEI-1.8k/DNA和PEI1.8k-g-PPhe/DNA具有更高的细胞内吞效率.  
      关键词:聚苯丙氨酸;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基因载体;基因转染   
      42
      |
      14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王章远,吴惠娴,倪博,马玉国
      2017(2): 329-33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87
      摘要:通过收敛法合成了母核为亚胺键连接的芳环与氟代芳环,外围为3, 4, 5-三(正十二烷氧基)苯基亚甲基的第一代树枝状亚胺分子,并对其热致液晶行为和聚集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示差扫描量热和热台偏光光学显微镜研究表明该亚胺分子在93℃到118℃的温度范围内为具有双折射的液晶相.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亚胺分子的液晶相为斜柱状结构(a=4.90 nm, b=3.51 nm, γ=110°).芳环-氟代芳环的面对面交替堆积和氢键驱动亚胺分子形成了柱状聚集体,分子外围的柔性十二烷氧基链的无序伸展,与母核聚集体发生微相分离,促使了亚胺分子斜柱状液晶相的形成.  
      关键词:树枝状分子;液晶;芳烃-氟代芳烃相互作用;氢键   
      51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1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傅志昂,王亨缇,董文勇,李勇进
      2017(2): 334-34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88
      摘要:采用八环氧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epoxy)8)和端羧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COOH)的开环反应,运用Graft-onto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反应性杂化纳米粒子:四环氧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接枝-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SS(epoxy)4-g-PMMA4).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A),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等对反应性杂化纳米粒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POSS(epoxy)4-g-PMMA4.并将上述合成的反应性杂化纳米粒子应用于聚偏氟乙烯/聚乳酸(PVDF/PLLA)不相容体系的增容,运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增容原理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OSS(epoxy)4-g-PMMA4可以作为PVDF/PLLA不相容体系的反应性增容剂.  
      关键词:接枝;原位增容;反应性共混;不相容   
      79
      |
      27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11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董慧慧,朱新远
      2017(2): 342-35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90
      摘要:利用芳香族二元异氰酸酯和脂肪族二元异氰酸酯分别与二乙醇胺反应,设计合成了不同化学组成的超支化聚氨酯,考察了其对环氧树脂的改性作用.运用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弯曲、拉伸、冲击强度、储能模量、示差扫描量热法(DSC)以及热失重(TGA)等对超支化聚氨酯的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证实和表征,并发现基于芳香族超支化聚氨酯改性的环氧树脂共混体系表现出均相结构,而脂肪族超支化聚氨酯和环氧树脂共混后却形成了非均相体系.均相的共混体系证明超支化聚合物自身能够有效地改善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关键词:超支化聚氨酯;环氧树脂;改性;微相结构   
      104
      |
      31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10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朱有亮,李占伟,孙昭艳,吕中元
      2017(2): 351-35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94
      摘要: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针对实验上的超支化分子建立其粗粒化模型,模拟研究了该超支化分子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形成Langmuir单分子层的过程,并分析了通过自组装形成的纤维的微观结构.该纤维是由单排超支化分子线性排列形成,超支化分子的末端碳链裸露在空气中,且处于伸展的竖起状态.调节末端支链的亲疏水性能够影响形成的自组装结构,末端支链越亲水,超支化分子越不容易形成一维纳米纤维结构.  
      关键词:超支化分子;纳米纤维;计算机模拟   
      37
      |
      1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09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周永存,周珠贤,申有青
      2017(2): 359-36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95
      摘要:报道了一种用丙烯胺为原料合成特丁基氧甲酰基(BOC)保护的氨基环氧丙烷(BN-PO),并用它作为唯一单体、利用氨基-环氧类点击反应/BOC脱保护的连续反应,高效合成内部含有羟基、外层含氨基的聚羟基丙烯亚胺树状高分子(HOPPI)的新方法.由于利用点击反应,只需少许过量单体即可使树状高分子接枝完全且只用正己烷沉淀即可除去过量单体.用核磁氢谱表征了各代树状高分子对应的化学位移,用质谱和凝胶渗透色谱验证合成树状高分子分子量的分布.该树状高分子具有合成简单、单分散、高密度双官能团的特点,可进一步进行功能化修饰.  
      关键词:树状高分子;高效合成;点击化学;内部与表面双功能基团   
      72
      |
      1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0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娟,苏新艳,李文,刘坤,张阿方
      2017(2): 367-37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98
      摘要:通过两步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反应制备了双嵌段树枝化共聚物PPDSn-b-PG1m,以此嵌段共聚物为臂,进一步以1, 2-乙二硫醇为交联剂通过二硫键与巯基的交换反应实现核交联,采用“先臂后核”法设计制备了系列以烷氧醚树枝化聚合物为臂的温敏星形树枝化聚合物PPDSn-b-PG1m-SS.采用1H-NMR、GPC对目标星形树枝化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分析表征;利用变温UV-Vis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分别考察了目标星形树枝化聚合物水溶液的温敏行为及其分子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该类星形树枝化聚合物具有与母体树枝化聚合物类似的优异温敏行为(相转变温度~36℃),其单分子尺寸较大,且随着臂长的不同在底物上分别呈现出明显的星状或球状形貌.  
      关键词:温度敏感性;烷氧醚;树枝化聚合物;星形聚合物   
      73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0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芸焜,李亚超,徐翔晖,顾忠伟
      2017(2): 375-38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01
      摘要:以精氨酸外围功能化、硫辛酸内核功能化的肽类树状大分子为组装基元,在亲疏水作用驱动下形成树状大分子组装体;并通过催化量二硫苏糖醇引发组装体内核的硫辛酸残基交联而获得纳米结构稳定、胞内氧化还原可裂解的智能型基因载体系统.双功能化肽类树状大分子具有精确可控的分子结构;在水溶液中组装、交联后,形成粒径约为72 nm、电位为+30.1 mV的树状大分子组装体.树状大分子组装体能够有效压缩和保护DNA,增强DNA对核酸酶的抵抗力,且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实现DNA的胞内定点可控释放.树状大分子组装体与DNA复合物(A/P=20)在有血清条件下对HEK 293、HepG2和Hela 3种细胞系的转染效率均优于阳性对照组PEI(Mw=2.5×104,N/P=10,无血清)的转染效果.同时,该树状大分子组装体还具有良好的血清耐受性及生物相容性.  
      关键词:树状大分子组装体;精氨酸功能化;二硫键交联;氧化还原可降解;基因传递   
      72
      |
      1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0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李思蓉,郭琳茹,高永胜,周德重,王文新
      2017(2): 386-39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04
      摘要:针对传统多乙烯基单体聚合存在过程不可控,凝胶点低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动力学控制的零价铜调控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来可控均聚双乙烯基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研究其聚合动力学发现在聚合前期呈线性增长,且分散性指数小于1.35,而其对应的侧乙烯基单元转化率却高达28%,说明该聚合物具有新型的单链超内环化结构.将该产物作为单链聚合物纳米颗粒与线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后,研究发现其黏度随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下降,并非Einstein模型预测的随添加颗粒的浓度增加而增加.该单链超内环化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原料方便易得,聚合过程简单高效,聚合物结构(如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成环数目等)可控等优点.  
      关键词:自由基聚合;多乙烯基单体;聚合物纳米颗粒;黏弹性   
      48
      |
      1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0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 柴志华,李昂,安英丽,史林启
      2017(2): 393-39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06
      摘要:利用嵌段共聚物胶束将C60和5, 10, 15, 20-四-(4-对磺酸基苯基)-锌卟啉(ZnTPPS)同时负载,在水相中实现电荷传递以扩大其应用范围.通过对ZnTPPS在复合胶束内的光学稳定性测定,发现C60的存在使ZnTPPS的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以甲基紫精(MV2+)为模型化合物,发现复合胶束光催化还原MV2+能力最强,证明该复合胶束具有较强电子转移的能力和较高的光学活性.  
      关键词:富勒烯;锌卟啉;复合胶束;光学活性   
      36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902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5-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