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期刊视频
编委会
学术文献
最新录用
优先发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辑/专题
虚拟专辑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征稿简则
摘要和图文摘要
论文制图规范
下载中心
学术资讯
期刊订阅
联系合作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17
年
第
37
卷
5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高分子动力学的单链模型
阮永金,王振华,卢宇源,安立佳
2017(5): 727-74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20
摘要:高分子单链模型是高分子稀溶液理论研究的基本模型.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不仅有助于解决高分子稀溶液体系中溶液黏度和分子链扩散等基本问题,而且能够增进人们对高分子链结构与溶液性质间关联性的理解.虽然基于经典连续性介质力学的流体动力学理论可以定性,甚至半定量地获得稀溶液的一些重要性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许多描述高分子稀溶液性质的模型和理论,期望能够定量地描述高分子稀溶液的性质.本文以高分子稀溶液中3个典型的单链模型为例(包括:不含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的Rouse模型、含二体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的Zimm模型和含多体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的部分穿透球模型),综述高分子稀溶液的重要性质,并详细地给出其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其重要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于Rouse模型,本文还将其预言结果拓展到了短链高分子流体体系;此外,还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Rouse模型;Zimm模型;部分穿透球模型;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特性黏数
93
|
6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382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研究论文
动态多孔海绵结构多层膜负载溶菌酶用于抗菌涂层的研究
雷文茜,任科峰,陈夏超,胡米,计剑
2017(5): 744-75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60
摘要:以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亚胺(PEI)为构筑单元,运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聚电解质多层膜.该多层膜具有独特的动态特点--经酸处理后膜内部形成海绵状通孔结构,该海绵结构在饱和水蒸气的处理下,多孔结构能够闭合,重新回到致密的膜结构.借助该种动态多层膜平台,能够简单有效地通过毛细作用力将溶菌酶负载并固定于多层膜中,为制备基于抗菌蛋白的抗菌涂层提供了新的方法.扫描电镜表征了多层膜动态变化过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了溶菌酶在膜内的分布情况,并测定了溶菌酶载入量及其释放动力学.进一步的抗菌测试表明该种抗菌涂层在溶菌酶和PEI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多层膜同时负载溶菌酶和乳铁蛋白,提升了涂层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
关键词:动态转变;多孔海绵结构;溶菌酶;层层自组装;抗菌涂层
50
|
21
|
8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3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长碳链聚醚酰胺弹性纤维开发及其弹性机理
王莉莉,董侠,朱平,张秀芹,王笃金
2017(5): 752-76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317
摘要:以长碳链聚酰胺弹性体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了高性能化新型长碳链聚醚酰胺(LPAE)弹性纤维.该弹性体是以基于生物来源单体的长碳链聚酰胺为硬段,以聚醚为软段,其弹性可通过调节软硬段比例有效调控.测试结果表明,与目前市场上应用广泛的氨纶莱卡(LYCRA)相比,软段含量较高的LPAE纤维具有高断裂伸长,低初始模量的特点;在200%伸长范围内,其弹性回复率与氨纶相当,耐热性优于氨纶.分析得知,LPAE纤维的高弹性源于硬段聚酰胺存在强氢键相互作用且结晶度高,同时硬段充当物理交联点;软段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发生大变形,这种软硬段交替的嵌段分子链结构形成三维网络.大应变下,LPAE纤维弹性回复率降低是由分子链滑移及软段拉伸诱导结晶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长碳链聚醚酰胺;弹性纤维;氨纶;高弹性;弹性机理
84
|
6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3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基于聚乙烯的无规和嵌段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徐志贤,李伯耿,介素云
2017(5): 761-76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59
摘要:采用乙烯配位聚合和巯基-烯点击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羟基封端的线性聚乙烯,末端羟基含量接近100%;利用酰氯与羟基的高效反应,将羟基封端的聚乙烯转化为降冰片烯封端的聚乙烯大单体(PE-NB).使用Grubbs Ⅱ代催化剂,将大分子单体与降冰片烯(NB)单体进行开环易位共聚,通过调整单体的投料比和加料方式制备了分子量和组成可控的聚降冰片烯-g-聚乙烯(PNB-g-PE)接枝共聚物.其中,无规共聚时,大单体的转化率接近100%,所得无规接枝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1.79×10
4
~3.14×10
4
,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9~2.60,聚乙烯链段的质量分数为4.6%~16.8%;而嵌段共聚时,由于空间位阻原因,大单体的转化率约为80%.热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空间位阻,接枝共聚物的结晶度较聚乙烯前驱体略有下降,且接枝度越大,结晶能力下降得越多.
关键词:聚降冰片烯;聚乙烯;接枝共聚物;无规;嵌段
60
|
1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341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掩膜诱导的光敏性三组分聚合物混合体系的自组装
李志海,潘俊星,张进军,孙敏娜,郭宇琦,岑建勇,武海顺
2017(5): 768-77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70
摘要:采用含时金兹堡-朗道理论(time-dependent Ginzburg-Landau theory)研究了二维体系中光敏性三组分聚合物混合体系在掩膜诱导下的相行为.详细探讨了光化学反应速率、聚合物组分比和掩膜长宽比对相分离行为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条件下体系形貌结构的相图,通过对这些相图的分析得到了岛状、网络状、层状等有序结构形成的条件.研究表明,固定掩膜的长宽比(L:d=6:4),当C组分的浓度ϕ
C
< 0.35和光化学反应速率 Γ> 1×10
-5
时,体系形成岛状结构;当ϕ
C
> 0.4和Γ> 1×10
-5
时,体系主要形成层状和网状结构.固定光化学反应速率(Γ=1×10
-3
),当6:5≤ L:d ≤ 6:1和ϕ
C
< 0.35时,体系形成岛状结构;当6:6≤ L:d ≤ 6:1和ϕ
C
> 0.4时,体系主要形成层状和网状结构.固定C组分的浓度(ϕ
C
=0.45),当Γ ≥ 5×10
-4
和6:6≤ L:d ≤ 6:1时,体系主要形成层状和网状结构.稳定性分析表明这些有序结构在去掉掩膜之后仍能稳定存在.
关键词:自组装;光化学反应;聚合物混合物;掩膜
28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286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P[MMA-IL]修饰石墨烯协同调控PVDF复合物结晶与介电行为
胡亚东,徐佩,罗霄,左新钢,陈放,丁运生
2017(5): 776-78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31
摘要:为改善石墨烯(Gra)在聚偏氟乙烯(PVDF)中的分散性和界面性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IL)为单体合成P[MMA-IL]共聚物,用于修饰石墨烯(Gra),并通过溶液共混、热压法制备PVDF/PMMA、PVDF/P[MMA-IL]、PVDF/PMMA/Gra和PVDF/P[MMA-IL]/Gra复合薄膜.采用Raman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反射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ATR)、X射线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POM)、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电感电容电阻测试仪(LCR)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形态、结晶与介电行为进行表征和分析. Raman光谱表明P[MMA-IL]与Gra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FESEM照片显示P[MMAIL]能够促进Gra在基体中的分散;DSC、XRD和FTIR-ATR数据表明PMMA降低PVDF的结晶温度,PMMA和Gra未能诱导出β-PVDF极性晶体,而单独的P[MMA-IL]会通过咪唑阳离子-偶极子作用诱导β-PVDF晶体;通过咪唑阳离子-π强相互作用,P[MMA-IL]在模板剂Gra表面进行修饰,协同诱导作用增强. POM照片表明α-PVDF晶体在生长过程中,MMA链段会嵌入到球晶的晶片空隙中,引起结构疏松;离子-偶极子和IL成核作用导致β-PVDF晶体尺寸较小,结晶较快.介电行为研究表明PMMA及其修饰Gra降低PVDF的结晶度和链浓度,导致界面极化和取向极化较弱,介电响应较弱;而P[MMA-IL]修饰Gra诱导的β-PVDF晶体、以及IL链段在界面的离子极化使得界面极化作用增强,介电响应增强.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离子液体;结晶行为;介电行为
73
|
1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28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聚合物模板微球表面电性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形貌的影响
段国伟,谢李昭,赵驰,汪谟贞,葛学武
2017(5): 785-79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57
摘要:分别以过硫酸钾和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为引发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在水中引发苯乙烯聚合制备了2种表面分别带负电性和正电性基团的聚苯乙烯(PS)模板微球.在氨水催化下,利用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形成PS/SiO
2
复合微球,去除模板后得到中空SiO
2
微球,并对其进行FTIR、电子显微镜、TGA以及氮气吸附等分析表征.结果表明,PS模板微球表面的电性决定了OH
-
的分布,从而导致PS模板微球表面SiO
2
壳层不同的形成机制.当以表面带负电的PS微球为模板时,可得到树莓状的中空SiO
2
微球;而以表面带正电的PS微球为模板时,得到是表面光滑的,具有介孔结构的中空SiO
2
微球.
关键词:中空微球;二氧化硅;聚苯乙烯模板微球;表面电性;正硅酸乙酯
99
|
23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28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核交联的含磺酸甜菜碱pH敏感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张松柏,黄磊,吴正中,曹俊,陈元维,罗祥林
2017(5): 793-80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47
摘要:制备了一种在疏水段带有侧基叠氮官能团的两亲性pH敏感的聚合物--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磺酸甜菜碱)((PCL-ACL)-PDEAS);同时合成了两端带有炔基中间带有二硫键的交联剂,用红外、核磁表征了目标分子.通过两亲性高分子自组装形成胶束,并通过点击化学反应获得了核交联的胶束.通过动态光散射测定粒径,胶束酸碱滴定表征胶束的pH敏感性,还原条件下释放药物的速度,对比了非交联胶束和交联胶束的性质.结果表明,交联胶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释放速度比未交联胶束更慢;而在有DTT的存在条件下,交联胶束由于二硫键断裂,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因此,核交联载药胶束有可能响应肿瘤的微环境实现靶向释放.
关键词:交联胶束;药物载体;点击化学;磺酸甜菜碱
33
|
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827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壳聚糖大分子链的形态调控及其在微悬浮聚合中的分散稳定作用
陈智杰,吴明华,史鹤鹤,孙阳艺,曹志海,戚栋明
2017(5): 802-81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49
摘要:以易去除可回用的壳聚糖(CS)为分散剂,通过微悬浮聚合制备微米级的软硬质聚合物胶粒.考察不同酸碱度下水相介质中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亲疏水性和形态结构,及其对油水界面处CS存在形态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剪切均质化所制单体液滴的分散稳定作用.发现通过调节体系pH值可较容易地控制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亲疏水性以及在单体液滴表面的吸附效率和铺展程度,进而可在弱酸性环境下调控微悬浮聚合体系中CS的分散能力和稳定效果.特别是当pH值在6.0左右时,CS大分子链质子化程度和亲疏水性适中,链内易形成具有一定内聚密度的高分子链收缩构象、链间易形成由多根CS链缠结而成的疏松聚集状态.在此状态下的CS链对苯丙单体液滴具有较强的分散能力和稳定作用,因而通过微悬浮聚合可制得形态结构规整、分散状态良好的聚合物粒子.进一步与微悬浮聚合常用的无机粉末类和高分子类分散剂进行应用效果比较,发现CS具有形态调控性好、分散稳定效率高、易去除能回用、特别适合制备软质微米胶粒等优点,是一种有别于无机粉末类和高分子类分散剂的新型微悬浮聚合分散剂.
关键词:壳聚糖;微悬浮聚合;分散剂;分散稳定作用
27
|
12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9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蛋白质在羟基磷灰石界面吸附的研究
胡锦华,李滟波,周鹏
2017(5): 811-81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69
摘要:考察了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和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在表面性质不同的3种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颗粒上的界面吸附,分析了蛋白质的分子构型和HA颗粒的表面性质等因素对蛋白质在HA界面吸附的影响,重点讨论了SC和WPI肽链上磷酸化丝氨酸基团(phosphorylated serine residues,Ser-P)的数量和分布对吸附差异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表面电位分析发现SC和WPI无法被比表面积较小的HA颗粒有效吸附,但是在有效吸附面积较高的球状纳米HA和棒状微米HA上能够被吸附. Ser-P的存在使得SC在HA界面的吸附量更高、吸附能力更强. Ser-P数量和分布的不同则导致了SC中不同的蛋白组分在HA界面的竞争性吸附:β-酪蛋白在2μmHA界面始终存在优先吸附性;当纳米HA的浓度低于15 mg/mL时,纳米HA界面会优先吸附α
s
-酪蛋白.
关键词:磷酸化丝氨酸;羟基磷灰石;界面吸附;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
36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959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聚羟基丁酸酯/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刘元培,张青,任杰,郭杰,蔡志江
2017(5): 820-82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17
摘要:以聚羟基丁酸酯和碳纳米管为原料,采用三氯甲烷/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溶液为溶剂,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含量对纳米纤维膜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复合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Cu(Ⅱ)、Cd(Ⅱ)和Pb(Ⅱ)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加入1 wt%碳纳米管能够将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从(728±146)nm降低至(468±89)nm,纳米纤维膜的比表面积从27.24 m
2
/g提高至43.45 m
2
/g;碳纳米管的复合能够有效增强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当碳纳米管含量1 wt%为最佳,拉伸强度可达5.85 MPa,较纯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提升了115%.复合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其对Cu(Ⅱ)、Cd(Ⅱ)和Pb(Ⅱ)的最佳吸附pH值为5,此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1.04、171.05和197.03 mg/g,平衡吸附时间分别约为50、60和60 min,吸附率分别为1.79、2.83和3.28 mg/g/min;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Cu(Ⅱ)、Cd(Ⅱ)和Pb(Ⅱ)的吸附行为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更符合Pseudo-second order模型;循环使用实验表明,重复使用5次后,其吸附容量可保持在初始值的87%以上,具有较好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聚羟基丁酸酯;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重金属离子;吸附
37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9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静电喷雾结合热压处理制备荷负电PVA-SA/PAN纳米纤维基复合滤膜及其纳滤性能研究
神领弟,于旭峰,程诚,杨寅,王雪芬,朱美芳
2017(5): 830-84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36
摘要:以静电纺丝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作为多孔支撑层,以亲水材料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亲水表层材料,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将亲水表层材料沉积在纳米纤维多孔基膜表面,然后将表层PVA-SA纳米串珠层通过水蒸气加湿辅助热压成膜处理在PAN基膜上软化压延形成完整的致密薄膜,最后经过戊二醛交联制备PVA-SA/PAN纳米纤维基复合滤膜.通过对加湿时间、热压温度、热压时间以及PVA-SA静电喷雾时间等成膜工艺条件和交联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出结构完整的PVA-SA/PAN纳米纤维基复合滤膜.所制备的复合滤膜荷负电,它对阴离子染料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在0.6 MPa的操作压力下对100 mg/kg的固绿染料的渗透通量为57.1 L/(m
2
h),截留率为96.8%.
关键词:纳米纤维基复合膜;海藻酸钠;聚乙烯醇;热压处理;阴离子染料;纳滤
90
|
2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8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序列式含芴季铵化聚芳醚砜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交联改性
宁丹,胡朝霞,陈荣,陈罕雯,杨慧,陈守文
2017(5): 842-85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32
摘要:为得到具有高电导率和稳定性的阴离子交换膜,采用两步聚合法合成了含芴的序列式聚芳醚砜,经付克氯甲基化、季铵化及碱化制备了季铵化聚芳醚砜,并以脂肪族二胺(N,N,N',N'-四甲基丙二胺(TMPDA)及N,N,N',N'-四甲基己二胺(TMHDA))为交联剂,通过直接交联及后交联法分别制备了2类序列交联型阴离子交换膜.制得的膜材料离子交换容量为1.59~2.12 mmol/g,柔韧结实.与具有相似离子交换容量的非交联膜相比,交联膜的抗溶剂性能、尺寸稳定性、离子电导率等性能均得到了提高.交联膜在高温水中的水解稳定性、强碱性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显著增强.探讨了直接浇铸交联处理及成膜后交联处理2种交联方式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交联处理可以有效避免浇膜过程凝胶的形成,而且膜的稳定性相对于未交联膜有大幅度提高.尤其以TMHDA为交联剂的后交联膜的各项性能均优于相应非交联膜,IEC为2.17 mmol/g的PCL-M(H)膜,在30℃时吸水率为99%,膜径向尺寸变化率为15%,电导率为23.8 mS/cm,90℃时电导率达到82 mS/cm,经过4 mol/L的NaOH溶液室温处理240 h后,离子电导率损失为7.6%,100℃水处理24 h后重量损失为5.1%,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燃料电池;阴离子交换膜;季铵化聚醚砜;序列式聚合物;交联
29
|
9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857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木质素磺酸钠改性聚砜膜的制备及其在正渗透膜中的应用
吴青芸,潘叶寒,金伟中,徐佳敏,劳侃侃,顾林
2017(5): 851-85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67
摘要:采用木质素磺酸钠作为亲水添加剂,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钠共混改性聚砜膜,以改善聚砜膜的亲水性,并用作正渗透膜的支撑层,以降低内浓差极化效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水接触角仪等研究了不同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对聚砜膜的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木质素磺酸钠后,聚砜膜的指状孔变得规整且狭长.水接触角实验证实添加木质素磺酸钠能改善聚砜膜的亲水性,当木质素磺酸钠含量为0.4 wt%时,聚砜膜的表面水接触角可降低至65°.正/反渗透测试装置分别用于表征正渗透膜的传质性质和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以0.4 wt%木质素磺酸钠改性聚砜膜为支撑层的正渗透膜的水渗透性能(A=3.12×10
-5
LMH·Pa
-1
)优于纯聚砜基底正渗透膜(0.76×10
-5
LMH·Pa
-1
),而且前者的结构参数(S=2010μm)远小于后者(3450μm),说明木质素磺酸钠改性聚砜膜有效弱化了正渗透膜的内浓差极化效应.
关键词:木质素;聚砜;亲水改性;正渗透膜;内浓差极化
68
|
23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855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聚磷酸铵-苯并噁嗪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燃烧性能影响
何达,赵春霞,王毅,李云涛,李姝靓,岳杰
2017(5): 858-86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24
摘要:以多聚甲醛、丙烯胺、苯酚为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烯丙基型苯并噁嗪单体(Bala),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
H-NMR)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将Bala在聚磷酸铵(APP)原位开环聚合后,制备APP微胶囊(BMAPP).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静态接触角测试表明,Bala在APP表面成功聚合,并有效提高APP的疏水性,与纯APP相比,BMAPP的接触角从10.8°提高到了71.3°.将BMAPP添加到环氧树脂(EP)中,制备EP/BMAPP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垂直燃烧(UL-94)、极限氧指数(LOI)、锥型量热仪(CONE)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EP和EP/BMAPP的热性能以及燃烧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0%的BMAPP的成炭效果最佳,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可使EP的LOI值从22.6%提高到33.6%,并通过UL-94 V-0级,600℃下残炭率达26.3%.同时,BMAPP可大幅度降低EP燃烧过程中烟密度和热释放速率,提高E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 BMAPP/EP-10%中,PBala和APP协同后使EP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由1247 kW·m
-2
降低到434 kW·m
-2
,生烟速率(SPR)降低67%左右,T
g
从169℃提高到了173℃.
关键词:苯并噁嗪;微胶囊;聚磷酸铵;阻燃性能
42
|
18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67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微纤形态结构对PP/PA66原位微纤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黄英,何亚东,姜李龙,康凯,信春玲
2017(5): 867-87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27
摘要:利用三角形排列三螺杆挤出机(triangle arrayed triple-screw extruder,TTSE)低温原位拉伸直接挤出制备了聚丙烯/聚己二酰己二胺(PP/PA66)原位微纤复合材料.通过三螺杆挤出机内部高强度的剪切-拉伸流场,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如PA66含量、加工温度和螺杆转速下原位微纤复合材料中纤维的直径和长径比,并分析微纤长径比对复合材料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且着重探究微纤长径比对凝胶点形成的影响.形貌分析结果显示,工艺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微纤形貌,且PA66微纤长径比随分散相含量和螺杆转速的提高逐渐增加;动态流变数据说明,随着微纤长径比的增加,复合材料低频下的储能模量明显提高且比纯PP要高,同时,低频下的损耗角正切值降低且变化趋于平缓,而Cole-Cole圆半径显著增大,此时微纤复合材料表现出类凝胶的流变行为;原位微纤自缠结形成凝胶网络,微纤长径比越大,形成临界凝胶网络所需的PA66微纤含量越低,当长径比为210时,形成凝胶点时微纤含量仅3.80 wt%.
关键词: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直接挤出;微纤长径比;流变性能;微纤网络
30
|
21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36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带有端烷烃链的超支化聚酯的受限结晶及动态黏弹行为
刘晶如,李晨
2017(5): 875-88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7.16252
摘要: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核,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支化单体,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第3代端羟基脂肪族超支化聚酯,并用十八酸对其进行端基改性,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及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不同端基改性程度的超支化聚酯的结晶熔融行为及端烷烃链的构象和堆积结构随温度的变化,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端烷烃链对脂肪族超支化聚酯熔体动态黏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类改性超支化聚酯的结晶归因于长链端烷烃的有序排列,改性程度越高,衍射峰强度越大.受限结晶的端烷烃链在升温后并不能完全转变为无序的结构状态,改性超支化聚酯在“熔点”以上仍有部分有序结构存在.超支化聚酯的线性黏弹区随着端基改性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变短,超支化聚酯的弹性逐渐增大,剪切变稀越明显.动态流变测试中所出现的现象与改性超支化聚酯中端烷烃链的受限密切相关.
关键词:超支化聚酯;端烷烃链;受限结晶;动态黏弹行为
22
|
1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7326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3-19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