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期刊视频
编委会
学术文献
最新录用
优先发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辑/专题
虚拟专辑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征稿简则
摘要和图文摘要
论文制图规范
下载中心
学术资讯
期刊订阅
联系合作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18
年
第
0
卷
10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等规聚丙烯离聚体增容聚丙烯/尼龙11共混体系研究
杜惠真,杨飞,张坤玉,马哲,王彬,潘莉,李悦生
2018, 0(10): 1-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90
摘要:以碘代等规聚丙烯为大分子反应中间体,通过季胺化亲核取代反应和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N-甲基咪唑聚丙烯离聚体(IA)和邻巯基苯胺盐酸盐聚丙烯离聚体(IB),并将其作为等规聚丙烯/生物基尼龙11 (iPP/PA11)共混体系的增容剂. 通过动态力学分析(DMA)、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对iPP/PA11/聚丙烯离聚体三元共混体系的相形态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DMA测试结果显示,2种聚丙烯离聚体使iPP/PA11共混体系的T
g
相互靠近;SEM结果显示,离聚体的加入使分散相粒子尺寸显著减小,两相界面作用力增加;力学性能测试表明,iPP/PA11/IA、iPP/PA11/IB三元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保持较好的水平.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IA、IB可以显著改善iPP/PA11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关键词:等规聚丙烯离聚体;聚丙烯;尼龙11;共混;增容
0
|
20
|
9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447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纳米棒的类聚合组装行为研究
刘晓娜,高梁,王立权,张承岩,林嘉平
2018, 0(10): 1279-128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82
摘要:构建了两端修饰有疏水聚合物的纳米棒模型,利用布朗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其组装行为,考察了溶剂选择性、纳米棒长度和纳米棒浓度等因素对组装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纳米棒可发生类似于高分子聚合的组装行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动力学符合高分子逐步聚合原理. 但是,当纳米棒浓度较高或聚合物溶解性较好时,纳米棒的增长难以用逐步聚合原理来描述. 本研究工作阐明了纳米棒的类聚合组装动力学,可为一维多级有序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思路.
关键词:自组装;聚合;组装动力学;布朗动力学
36
|
1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429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碳二亚胺调控下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王延安,张晓涛,石艳,付志峰,杨万泰
2018, 0(10): 1287-129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46
摘要:首次采用2种碳二亚胺(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和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DIC))作为催化剂、碘(I
2
)与偶氮二异庚腈(ABVN)原位生成烷基碘化物为引发剂,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首先,对比了2种催化剂对该体系催化活性的大小,发现DCC作为催化剂时对聚合的可控程度优于DIC. 然后详细考察了DCC用量、引发剂用量和不同溶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反向碘转移聚合(RITP)的基础之上添加DCC或DIC,均可以有效降低聚合物的分子量多分散指数(PDI = M
w
/M
n
). [MMA]
0
:[I
2
]
0
:[ABVN]
0
:[DCC]
0
= 200:1:1.7:4时具有最佳的可控效果,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吻合,且数均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加呈线性增长,分子量多分散指数较小(PDI < 1.26). 在甲苯、苯、四氢呋喃(THF)、苯甲醚4种溶剂中均有很好的可控聚合特征. 最后,通过
1
H-NMR对所得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证明为碘原子封端,端基保有度达到97.5%,并成功进行了聚甲基丙烯甲酯的扩链反应;通过自由基捕捉实验、紫外等对碳二亚胺调控MMA聚合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反向碘转移聚合
61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180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可注射的壳聚糖/纳米金温敏性水凝胶的构筑及其光热性能研究
曾金凤,杨雯迪,施冬健,李小杰,陈明清
2018, 0(10): 1297-130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48
摘要:为提高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效率,制备了具有光热性能的壳聚糖/纳米金可注射性水凝胶用于肿瘤的多次光热治疗. 选用生物基大分子壳聚糖(CS)原位还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金(CS-Au NPs)复合物. 再加入β-甘油磷酸钠(β-GP)制备了相转变温度接近人体体温的温敏性水凝胶(CGP/Au NPs). 实验结果表明,CGP/Au NPs在室温下为溶胶,具有可注射性;达到人体体温后,快速形成凝胶. 由于Au NP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基于壳聚糖/纳米金的复合凝胶在激光照射下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最高温度可达55 °C,而且在多次激光照射后仍可以保持较好的光热转换能力. Au NPs可在壳聚糖水凝胶的帮助下长时间固定于病灶,用于肿瘤的多次光热治疗. 另外,CGP/Au NPs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Au NPs在凝胶内部分布均匀一致,可有效避免Au NPs聚集而产生局部高温或从凝胶内部泄漏而影响光热治疗的效果. 同时,CGP/Au NPs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能. 因此,基于壳聚糖与Au NPs的可注射性水凝胶,有望实现肿瘤的“一次注射,多次光热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温敏性水凝胶;光热治疗;纳米金
90
|
2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15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酚醛/SiO
2
双体系凝胶网络结构杂化气凝胶的制备与性能
师建军,孔磊,左小彪,刘登瑶,严蛟,冯志海
2018, 0(10): 1307-131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54
摘要:通过Sol-Gel反应过程控制,调节酚醛树脂(PR)溶液和SiO
2
溶胶液的凝胶时间,共凝胶反应制备PR和SiO
2
凝胶网络互穿的PR/SiO
2
杂化气凝胶. 考察了杂化气凝胶表观密度、收缩率、孔结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随SiO
2
气凝胶含量的基本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伴随SiO
2
气凝胶含量的增加,PR/SiO
2
杂化气凝胶表观密度正比增加;同纯PR有机气凝胶相比,杂化气凝胶孔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当[TEOS] = 1.50 mol/L时,平均孔径减小了一半,降至0.25 μm,比表面积由24.60 m
2
/g增至44 m
2
/g左右;微观形貌照片显示有机气凝胶网络骨架中的大孔逐渐被SiO
2
溶胶粒子填充,变成更细小疏松的孔结构形貌,孔径分布明显变宽,SiO
2
气凝胶在PR凝胶骨架中纳米尺度内均匀分散;无机SiO
2
气凝胶的引入能有效提高有机气凝胶骨架结构的强度和热稳定性,纳米分散SiO
2
溶胶粒子的热阻隔效应抑制了PR有机骨架的热分解速率,当[TEOS] = 1.00 mol/L时,杂化气凝胶的T
max
由539 °C提高到602 °C,热分解温度区间明显展宽.
关键词:气凝胶;共凝胶;杂化;溶胶-凝胶;孔结构
126
|
31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14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基于氢键力学增强型维生素D
3
脂质体复合水凝胶的构建及骨修复研究
程若昱,崔文国
2018, 0(10): 1315-132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66
摘要:基于氢键和光交联双交联网络构建力学增强型维生素D
3
脂质体复合水凝胶,并通过药物控释促进成骨分化. 通过甲基丙烯酸酯明胶(GelMA)与载药脂质体的氢键作用,形成双交联网络,实现复合水凝胶体系最大断裂力值和弹性模量均提升至原来的2倍. 通过脂质体对于脂溶性药物维生素D
3
的包载,实现维生素D
3
在水凝胶网络中均匀分散和缓慢释放. 体外研究表明,该复合水凝胶比GelMA有着更显著的促进成骨分化作用,且不影响细胞的增殖黏附. 因此,该类型脂质体增强型水凝胶在拓宽水凝胶装载和控释药物及组织修复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脂质体;水凝胶;控制释放;力学增强;骨修复
102
|
2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467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研究蛋白质-高分子结合体在金表面的自组装
李金,王雯雯,褚立强
2018, 0(10): 1328-133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63
摘要:研究了蛋白质-高分子结合体在金片表面的自组装行为. 首先制备了一种引发剂2-溴-2-甲基丙酸-2-氨氧基乙酯(ABM),该引发剂可以与5′-磷酸吡哆醛(PLP)活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氮端相连,进而得到大分子引发剂BSA-Br. 最后以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OEGMA)为单体,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备BSA-POEGMA结合体. 利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对各步产物进行表征.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SPR)研究BSA-POEGMA结合体在金片表面的自组装行为,以及金片表面吸附的BSA-POEGMA结合体对其他蛋白质包括溶菌酶(Lys)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吸附效果影响.
关键词:蛋白质-高分子结合体;牛血清白蛋白;聚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
35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21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芴基聚磷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苯并噁嗪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
赵春霞,赵玲,何晓佳,苟浩澜,李云涛
2018, 0(10): 1336-134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42
摘要: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4,4′-(9-芴)二苯酚为原料,通过超声辅助沉淀聚合制备芴基聚磷腈(PZFP)微球,并将其用于双酚A型苯并噁嗪树脂(PBa)的阻燃改性. 热重分析仪(TGA)、锥型量热仪(CONE)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测试结果表明,PZFP可提高PBa热降解后残留量,并能显著降低热释放速率(HRR),延长点燃时间(TTI),提高火灾性能指数(FPI),起到良好的阻燃作用. 其中,PBa/PZFP-10%具有最佳阻燃性能. 与纯PBa相比,PBa/PZFP-10%的HRR值由566 kW/m
2
降低到214 kW/m
2
,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和储能模量略有提高. 纯PBa和PBa/PZFP-10%的T
g
分别为222 和226 °C. PBa/PZFP-10%复合材料的CONE测试后炭层扫描电镜(SEM)和热重-红外联用(TG-FTIR)结果显示,PZFP在PBa燃烧过程中,可以促进PBa主链和侧基交联成炭,形成外表面致密和内部多孔结构的凝聚相;PZFP本身热解产物部分参与凝聚相形成过程,仍有少量逸到气相中阻碍或终止气相燃烧循环. PZFP在PBa基体中起到凝聚相和气相阻燃机理协同作用.
关键词:芴基聚磷腈微球;阻燃;苯并噁嗪树脂;锥型量热分析
41
|
2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163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后处理方式对琼胶纤维性能的影响
刘晶晶,薛志欣,燕苗,张全意,夏延致
2018, 0(10): 1345-135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29
摘要:利用琼胶良好的凝胶性用湿法纺丝制备琼胶纤维,为了解决湿法纺丝制备的琼胶纤维的并丝现象,提高琼胶纤维的力学性能,用不同的试剂对琼胶纤维进行后处理,借助电镜、力学性能、接触角测试、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琼胶纤维经不同试剂处理后的结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结果表明:用氨基硅油处理的琼胶纤维在表面形成一层疏水膜,无并丝现象,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接触角为106.4°,疏水性能提高;用四硼酸钠处理的琼胶纤维,并丝现象解决,但是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力学性能也有所降低,接触角变小,极限氧指数增加到22%,表现出一定的阻燃性.
关键词:琼胶纤维;表面改性;氨基硅油;四硼酸钠
45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12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两亲性分子在溶液中自组装行为的模拟研究
李青霄,王铮,尹玉华,蒋润,李宝会
2018, 0(10): 1351-135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72
摘要:利用布朗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组成的两亲性分子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 这种两亲性分子可通过自组装形成多种结构. 考察了两亲性分子浓度、疏溶剂纳米粒子直径、聚合物链和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链的链长以及溶剂性质对组装结构的影响. 构建了随不同参数变化的形态相图. 我们观察到2种囊泡形成路径,并且通过控制两亲性分子浓度,能实现2种路径之间的转变,并将本研究的模拟结果与已报道的相关实验观测和模拟结果做了比较.
关键词: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两亲性分子;自组装;溶液;囊泡形成路径
40
|
16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44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专论
酶催化引发RAFT聚合及其功能化:一种合成精密聚合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郭华章,安泽胜
2018, 0(10): 1253-126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120
摘要:酶催化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的结合是一种合成精密聚合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近年来在高分子聚合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我们课题组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酶催化引发的RAFT聚合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合成分子量与构型可控且分散度低的聚合物. 酶催化除氧与酶催化引发的联用实现了在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合成多嵌段及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此外,利用酶的催化多功能性实现了一酶三催化,用于规整聚合物的高效合成与生物点击化学修饰. 本文从以上3个方面介绍了酶催化用于RAFT聚合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方向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预期.
关键词:酶催化;RAFT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氧气耐受性;功能化
140
|
5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459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综述
高分子材料刮擦行为研究进展
徐杨,李顿,沈佳斌,郭少云,Hung-Jue Sue
2018, 0(10): 1262-127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089
摘要:随着高分子材料在光学、包装、汽车及建筑装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其表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刮擦是尖锐硬物在材料表面滑动时产生的一种力学变形和破坏行为. 多维复杂应力的作用使材料表面因塑性变形而形成可见划痕,从而对材料的美观性、完整性和持久性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刮擦测试方式和相关标准的建立,并结合计算机的模拟预测,研究者们对高分子材料在刮擦过程中的破坏模式与机理及其内在多层次结构与刮擦性能关系的理解日趋深入,从而为高分子材料的耐刮擦性能改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高分子材料刮擦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刮擦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机理、刮擦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耐刮擦改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表面;刮擦;结构与性能
122
|
63
|
7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246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