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期刊视频
编委会
学术文献
最新录用
优先发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辑/专题
虚拟专辑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征稿简则
摘要和图文摘要
论文制图规范
下载中心
学术资讯
期刊订阅
联系合作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51
卷
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
高分子纳微球在工程疫苗中的新应用
岳华,马光辉
2020, 51(2): 125-13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43
摘要:随着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防控需求的增加,以经验开发为主的传统疫苗体系亟待更新. 高分子纳微球因其独特的理化优势,成为生物医药递送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但是如何对纳微球体系进行合理化设计和工程化整合是疫苗递送系统开发中遇到的重要挑战. 本团队20年来在高分子纳微球制备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提出纳微球为“底盘”(Chassis)和亚单位疫苗共组装成先进疫苗的策略,发现和创制了高分子纳微球新功能,阐明了其在细胞/黏膜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机理. 本专论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围绕上述研究工作,介绍了工程化疫苗底盘按需设计的思路和参考机制,同时也探讨了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分子纳微球;颗粒底盘;工程化疫苗;细胞免疫;黏膜免疫
88
|
42
|
3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628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综述
多相聚合物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固体NMR研究
张荣纯
2020, 51(2): 136-14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75
摘要:近年来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在聚合物材料表征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研究聚合物微观结构、链段动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微观信息及阐明材料结构-功能-性质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综述我们近年来系统构建和发展的固体NMR方法及其在研究多相聚合物微观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交联网络等问题中的应用. 此外,针对存在不均匀性动力学的多相聚合物体系,我们发展了增强固体NMR谱图灵敏度的新方法.
关键词:多相聚合物;固体核磁;结构和动力学;交联网络;链段相互作用
122
|
56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65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论文
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吡喃的稠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柯鑫,孟令贤,万相见,张昕,常美佳,李晨曦,陈永胜
2020, 51(2): 148-15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31
摘要:设计合成了一个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吡喃的稠环有机受体材料. 吡喃环的引入提高了分子中间核的给电子能力,使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HOMO)显著提升,进而使分子的吸收光谱红移. 通过理论计算,证实了分子的设计思路的可行性.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该受体材料具有较窄的带隙(1.30 eV),其最大吸收峰在843 nm,吸收截止到956 nm,有利于活性层材料对太阳光的充分吸收利用. 将该受体材料与聚合物给体材料PM6共混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获得了0.86 V的开路电压(open-circuit voltage,V
oc
)、20.61 mA cm
−2
的短路电流密度(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J
sc
)和10.85%的能量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二噻吩吡喃
146
|
33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574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基于氢键和Diels-Alder键双重网络自修复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
彭燕,侯雨佳,申巧巧,王辉,李刚,黄光速,吴锦荣
2020, 51(2): 158-165.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40
摘要:基于氢键作用和Diels-Alder (DA)交联的双可逆网络,制备了一种高性能、高修复效率的自修复弹性体. 首先使用异氰酸正丁酯和N-(2-羟乙基)丙烯酰胺合成氨基甲酸酯小分子(简称为HM),然后将HM、丙烯酸丁酯(BA)及甲基丙烯酸糠酯(FMA)共聚得到线形共聚物,最后用双马来酰亚胺(BMI)通过DA反应交联线形共聚物,得到既有氢键交联,又有DA键交联的双网络自修复弹性体. 当受到外力时,键能较低的氢键先断裂消耗能量,使得材料的韧性提高了6.2倍,断裂强度提高了12.3倍;而DA键则赋予了材料较高的弹性和形状回复能力. 除此之外,两重网络均为可逆网络,使材料的自修复效率高达98%.
关键词:力学性能;弹性体;双网络;自修复
183
|
67
|
5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620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同步交联对高乙丙橡胶含量聚丙烯多相共聚物的粒子形态控制作用
张孟佳,王莉,洪柳婷,秦亚伟,董金勇
2020, 51(2): 166-17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15
摘要:基于MgCl
2
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丙烯多相共聚(丙烯均聚或与少量乙烯无规共聚和乙烯丙烯无规共聚制备乙丙橡胶的串联聚合)是工业丙烯聚合的主要方法之一,聚合物粒子形态控制是丙烯多相共聚的关键. 尤其是对于制备高EPR含量的TPO,如何控制高EPR含量时的产物粒子形态,将EPR限制于粒子内部而不向表面溢出,是丙烯多相共聚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报道以非共轭α,ω-双烯烃在乙丙无规共聚中使EPR发生同步交联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 同步交联使EPR的黏弹性发生突变,黏度和弹性迅速增大,抑制了纳米尺度胶粒在分散的催化剂初级粒子表面形成后的迁移及聚集,一方面使EPR在多相共聚物粒子内部分散均匀,另一方面避免了EPR的溢出而使共聚物粒子形态得到保持. 本研究为丙烯多相共聚制备高EPR含量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关键词:丙烯多相共聚;Ziegler-Natta催化剂;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非共轭α,ω-双烯烃;粒子形态控制
78
|
31
|
5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559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三齿
β
-酮亚胺钒(II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共)聚合行为研究
增强出版
卢令攀,王凯悌,刘翼,吴佳骏
2020, 51(2): 174-18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28
摘要:合成了6种三齿β-酮亚胺钒(III)配合物{[(R)X(C
6
H
4
)N=CH(C
6
H
5
)C
10
H
7
O]VCl
2
(THF): 2a, R = CH
3
, X = S; 2b, R = CF
3
, X = S; 2c, R = Ph, X = S; 2d, R =
t
Bu, X = S; 2e, R = Ph
2
, X = P; 2f, R = Ph, X = O},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证明. 2a ~ 2f在催化乙烯均聚及其与环烯烃共聚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为优异的稳定性,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均呈单峰分布. 在催化乙烯与降冰片烯(NBE)共聚以及乙烯与外型-1,4,4a,9,9a,10-六氢-9,10(1 ′,2′)-桥苯亚基-1,4-桥亚甲基蒽(HBM)共聚时,部分催化剂表现出了“正共单体效应”. 催化所得乙烯/NBE共聚物的分子量为43.1 ~ 66.4 kg/mol,NBE单元含量为30.9 mol% ~ 42.1 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4 ~ 105 °C;乙烯/HBM共聚物的分子量为90.2 ~ 138 kg/mol,HBM单元含量为14.7 mol% ~ 25.0 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3 ~ 188 °C.
关键词:钒配合物;烯烃聚合;聚乙烯;环烯烃共聚物
76
|
2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5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静电纺丝交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陈云妮,肖琴,李青音,任世杰
2020, 51(2): 183-19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49
摘要: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傅-克烷基化反应制备了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聚苯乙烯-聚环氧乙烷-聚苯乙烯(PS-PEO-PS)三嵌段共聚物为添加剂的交联纳米纤维复合膜(e-CPMs). 将e-CPMs浸泡电解液活化,即可得到交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e-CGPEs). 通过改变PS-PEO-PS的含量(3%、5%、10%、20%)研究了PS-PEO-PS对e-CPMs热稳定性及e-CGPE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e-CPMs的高温尺寸稳定性优于PVDF膜和商业化聚丙烯(PP)隔膜. 当PS-PEO-PS的添加量达到5%时,e-CGPE 5%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6.52 mS/cm. 在2 C充放电,e-CGPE 5%放电比容量仍可达83.5 mAh/g. 在0.1 C循环100次后,e-CGPE 5%的放电容量保持率高达99.7%.
关键词:静电纺丝;傅-克烷基化反应;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交联网络
89
|
28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642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基于聚丙烯酸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传感器
秦夏彤,刘根起,刘晨辉,刘建勋,李欢欢,曹云雷,范晓东
2020, 51(2): 191-19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70
摘要:以聚苯乙烯二维光子晶体为模板,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2,2-二乙氧基苯乙酮为引发剂,紫外光引发聚合,制备聚丙烯酸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PAA 2D-PCH),利用德拜环法研究了其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刺激响应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在pH = 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AA 2D-PCH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灵敏的响应,凝胶体积收缩,引起颗粒间距减小,德拜环直径增大,衍射波长蓝移,当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浓度由0增加到4 × 10
−3
mol/L时,德拜环直径分别增加了5.95、5.50、5.05 cm,颗粒间距分别减小了380、364、341 nm;而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PAA 2D-PCH的德拜环直径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其对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均无响应. 该PAA 2D-PCH制备简单,有望作为传感器用于水体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检测,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操作方便、可重复利用,兼具可视化的特点.
关键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维光子晶体;聚丙烯酸水凝胶;德拜环;传感器
101
|
23
|
3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648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可变形微区增强丁苯橡胶及其机理
张丽洁,黄晶,吴思武,唐征海,郭宝春
2020, 51(2): 198-20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35
摘要:基于丁腈橡胶中腈基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含可变形微区的橡胶,即金属配位交联丁腈橡胶(NBR)作为可变形微区增强丁苯橡胶. 随着可变形微区中配位键含量的提升,橡胶的强度和模量快速提高. 引入20 wt%的丁腈橡胶,丁苯橡胶的强度和模量分别提升2.6倍和3.2倍. 这一体系的增强机理主要是金属配位交联NBR作为强但可变形微区,一方面模量更高的微区由于流体力学效应,使得橡胶整体模量提高;另一方面,在外力作用下,应力通过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传递到微区,致使其在样品断裂之前发生强迫高弹形变,耗散机械能,从而显著增强橡胶. 微区中强迫高弹形变可通过高温松弛回复,从而恢复力学性能. 本工作为通过可变形微区的设计实现非极性橡胶的增强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非极性橡胶;可变形微区;配位键;增强
98
|
3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570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含硫/硒动态共价键强弱的测定
增强出版
夏嘉豪,李宏斌,许华平
2020, 51(2): 205-21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66
摘要:含硫、硒元素的化学键是重要的光响应动态共价键,本文试图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研究它们为何具有不同灵敏度的动态特征,采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AFM-SMFS)对含硫、硒元素的动态共价键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兼具稳定性与响应性的内在原因. 用化学方法在石英基底上修饰了二硫键或二硒键,通过前述3种化学键的光控动态交换过程,分别得到了含有单个二硫键、硒硫键或二硒键的高分子修饰的石英基底. 利用单分子力谱测量了这3组动态共价键的断裂力值,在200 nm/s的拉伸速度下,二硒键的断裂力为(1100 ± 300) pN,硒硫键的断裂力为(1320 ± 330) pN,二硫键的断裂力值为(1450 ± 300) pN,它们的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S > SSe > SeSe. 单分子力谱结果表明动态共价键的强度介于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共价键(如C―C键)之间,这是它们兼具响应性和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动态共价键;单分子力谱;硒;硫
265
|
73
|
7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640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基于分子模拟对多糖类衍生物手性识别机理的探索
邓恩停,毕婉莹,刘博,张丽丽,沈军
2020, 51(2): 214-220.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16
摘要:采用酯化法合成纤维素-三(苯基氨基甲酸酯)(CTPC)和直链淀粉-三(苯基氨基甲酸酯)(ATPC)衍生物,并通过氢核磁共振谱(
1
H-NMR)确定其结构规整,取代完全. 将所合成衍生物涂覆到氨丙基硅胶表面制备手性固定相,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技术评价其对手性化合物1-(9-蒽基)-2,2,2-三氟乙醇(Rac-1)的手性识别性能. 在此基础上应用Materials Studio模拟软件,基于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对多糖衍生物二级结构进行分子模拟,并根据FTIR和XRD表征结果,对衍生物与Rac-1对映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进行模拟计算,获得其最优构象. 结果表明,分子模拟结果与手性识别性能及对映体洗脱顺序吻合较好,多糖衍生物与对映体分子在其手性凹槽与氨基甲酸酯侧基和芳香体系发生稳定性不等的多种协同相互作用是产生手性识别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手性识别机理;手性分离;分子模拟;多糖
198
|
35
|
3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08549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1-2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