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56卷第7期

      前言

    • 能源高分子材料专题前言

      黄飞, 陈红征
      2025, 56(7): 1-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no7
        
      3
      |
      0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44711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综述

    • 超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孙凌亚, 刘世钊, 张旭, 马笑, 高欢欢, 阚媛媛, 孙延娜, 高珂
      2025, 56(7): 1039-106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287
      摘要:超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ultrathin and flexible organic solar cells, UF-OSCs)凭借其卓越的柔韧性及高功率重量比,在可穿戴电子设备、柔性显示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UF-O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与刚性器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提高UF-OSCs的性能,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器件的材料及结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其中,超薄柔性透明电极(UFTE)作为器件组成的关键部分,其性能对电池的整体效率和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以UFTE为切入点,结合界面层和器件结构工程等多种策略,对UF-OSCs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 此外,还简要介绍了大面积UF-OSCs的潜在应用. 最后,提出了UF-OSCs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在柔性电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超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超薄柔性透明电极;功率重量比;机械稳定性   
      349
      |
      461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2129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分子掺杂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王泽宇, 闫晗
      2025, 56(7): 1063-107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62
      摘要:发展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技术,是实现城市清洁、规模用电的重要策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由吸收光谱互补的给、受体材料组成,降低给体材料含量即可增加活性层的可见光透过率;然而,给体含量减少会阻碍光生电荷的产生与收集,引起活性层高透光率与高转换效率之间的矛盾.本综述从这一难点出发,综述了近年来以分子掺杂为破解方法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围绕如何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分子掺杂及分子掺杂如何优化非理想形貌下的光伏过程,依次介绍分子掺杂机理、掺杂剂分布调控、掺杂改善电荷收集和掺杂促进激子解离四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概述活性层掺杂有机太阳能电池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分子掺杂;半透明器件;光电转换   
      239
      |
      61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96854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研究论文

    • 李静, 王昱涵, 仇丁丁, 石胜伟, 魏志祥, 吕琨
      2025, 56(7): 1074-108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304
      摘要:开发兼具优异器件性能和良好加工性能的聚合物给体是推进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聚(2,6-(4,8-双(5-(2-乙基己基-3-氟)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2-丁基辛基)噻吩-2-基-8-(4-(2-丁基辛基)-5-甲基噻吩-2-基)二噻吩并(3',2':3,4;2'',3'':5,6)苯并(1,2)(1,2,5)噻二唑 (简称:D18)因其高效率的优势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但是其强聚集特性限制了其用非卤溶剂加工.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聚合物给体D18共轭主链中引入含柔性烷基桥联单元的结构改性方法,通过改变柔性烷基链的长度,调节引入含柔性烷基的桥联单元的含量,合成了D18-3C-5%和D18-4C-5%两种溶解性显著改善的新型聚合物给体. 测试结果表明,当引入的柔性烷基链包含4个碳原子,含柔性烷基的桥联单元在聚合物主链中含量为5%时,所得的聚合物给体D18-4C-5%在使用非卤素溶剂邻二甲苯制备器件时可以获得高达17.32%的优异能量转换效率(PCE),器件的开路电压(VOC)为0.87 V,短路电流密度(JSC)为25.53 mA·cm-2,填充因子(FF)为0.78. D18-4C-5%减弱的分子聚集和结晶性大大改善了其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表现出优异的器件加工性能. 基于D18-4C-5%:L8-BO的大面积柔性器件(1 cm2)也可实现14.00%的优异PCE. 本工作阐明了柔性链削弱聚集策略对聚合物给体加工性能改善的重要作用,能够解决强聚集聚合物给体材料在大面积溶液加工中的局限性,对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柔性烷基桥联单元;分子聚集;溶解性;柔性大面积器件   
      160
      |
      51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1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基于氯菌酸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

      郑颖聪, 严岑琪, 何韦, 李鸿祥, 龚钰扉, 胡颖玥, 王嘉宇, 薛启帆, 孙会靓, 孟磊, 李永舫, 程沛
      2025, 56(7): 1088-109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312
      摘要:采用氯菌酸小分子(6C2A)原位自组装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的阳极界面层(AIL),并通过刮涂法制备了基于PM6:BTP-eC9活性层的二元单结正向OPV器件. 相较于传统PEDOT:PSS基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为17.6%,短路电流密度为27.0 mA·cm-2),基于6C2A的器件展现出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18.2%)和短路电流密度(27.7 mA·cm-2). 这一提升得益于6C2A阳极界面层增强了吸收,提高了激子解离效率,促进了载流子抽取,并抑制了载流子复合. 此外,2 cm2的6C2A基器件效率达到16.2%,优于PEDOT:PSS基器件(15.7%). 本研究通过自组装阳极界面层替代传统PEDOT:PSS,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高通量、连续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阳极界面层;氯菌酸;自组装材料;刀片刮涂   
      295
      |
      132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20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陈至一, 邢陆, 邓明玮, 石浩永, 吴小黑, 邵一鸣, 孙瑞, 闵杰
      2025, 56(7): 1099-110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02
      摘要:从结构简单、可商业购买的原料2-溴-4-氰基噻唑出发,本文作者设计合成了以4-氰基噻唑作为受体单元的聚合物给体材料PBTTzCN和PBTTzCN2Cl. 由于氰基和噻唑单元的协同吸电子性质,所开发聚合物给体PBTTzCN和PBTTzCN2Cl都展现出低最高占有轨道(HOMO),宽能隙. PBTTzCN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L8-BO共混制备的活性层薄膜具有良好的相分离形貌,可实现优异的电荷传输性能,相应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达到了14.22%. 然而,基于PBTTzCN2Cl:L8-BO的活性层体系展现出2.02%的PCE,这可能是由于PBTTzCN2Cl的HOMO能级远低于L8-BO的HOMO能级,导致了该体系具有极差的激子分离性能和较低的电子传输性能.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4-氰基噻唑;给体材料;相分离;简单结构   
      330
      |
      110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2943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共轭外侧链的类型对小分子受体光伏性能的影响

      孔晓磊, 张鑫佳, 章津源, 李敬, 黎澳祥, 孙晨凯
      2025, 56(7): 1108-1117.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35
      摘要:侧链工程作为一种简便且通用的化学修饰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光伏材料的分子设计与性能优化过程中.本工作通过引入β-位取代的2-乙基己氧基噻吩单元和苯环单元到A-DA'D-A类小分子受体(SMAs)的稠环核末端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受体材料K10和K11,并与前期已发表的受体材料K2 (T2EH)和K5 (P2EH)进行系统的对比,以此来探究共轭外侧链的类型对材料光电特性、分子聚集行为和光伏性能的影响. 与烷基侧链相比,烷氧基侧链的引入能够显著改变材料的能级分布,使得材料的吸收范围发生显著红移;同时也会对分子间的排列堆积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材料的电荷传输能力变差,因此K10和K11的光伏性能均不如K2和K5. 最终,以低成本聚合物PTQ10为给体、K2为受体的有机太阳电池(OSCs)因具有更高且更平衡的载流子迁移率、更高效的激子解离和电荷收集,实现了18.94%的能量转换效率(PCE). 该工作证实了精细调控A-DA'D-A类SMAs外侧链对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有机太阳电池;小分子受体;侧链工程;分子聚集;空穴转移   
      197
      |
      84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95818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基于多氟聚合物的高性能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

      张工亚, 陈鸿, 李冬燕, 余紫琪, 陈润婉, 武庆贺
      2025, 56(7): 1118-112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42
      摘要: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有利于调控光谱吸收、薄膜形貌和降低能量损失,从而实现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然而如何选择第三组分调控光伏器件的性能仍面临挑战. 多氟聚合物结晶性高、与多氟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相容性好,我们把多氟聚合物PFNT-Cl作为第三组分加入到PNTB-HD:N3体系中,20 wt%的加入量可以提高光伏器件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使光电转换效率从17.77%提高到18.45%,并展现更优的器件稳定性. 研究表明多氟聚合物的加入提高了共混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导致纤维状薄膜形貌的形成. 把多氟聚合物PFNT-Cl引入到其它经典体系 PM6:eC9和D18:L8-BO中,也分别把光电转换效率从17.26%、18.95%提到17.93%和19.59%. 该研究揭示将多氟聚合物作为第三组分是制备高性能三元有机太阳电池的高效策略.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多氟聚合物;形貌优化;三元器件   
      129
      |
      4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73084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赵可新, 刘文静, 申帅帅, 刘亚辉, 宋金生
      2025, 56(7): 1129-113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44
      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长足进步,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快速发展,这也对聚合物给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规三元共聚策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够实现对聚合物能级、吸收、结晶性以及聚集行为的微调.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比例噻唑-4-羧酸乙酯(E-Tz)的聚合物给体LTz-0、LTz-5、LTz-10和LTz-15. 随着E-Tz含量的增加,给体聚合物表现出更显著的温度依赖聚集特性、结晶性减弱、HOMO能级逐渐降低,从而实现了共混膜形貌的调控和高开路电压(VOC). 最终,基于LTz-10:Y6的共混膜展现出更均匀的纤维网络结构和优异的电荷传输特性,实现了18.02%能量转换效率(PCE),较参照系LTz-0提高了13%,为目前基于芳香内酯三元共聚物体系中的领先效率之一. 研究表明,E-Tz的引入能够实现给体聚合物聚集行为的有效调控,并显著提升光伏性能.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三元共聚物;聚合物给体材料;噻唑-4-羧酸乙酯   
      210
      |
      114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925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胡锦祺, 姜基磊, 代水星, 刘昊, 崔伦秀, 宋蕙馨, 江河清, 黄明华
      2025, 56(7): 1140-114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63
      摘要:高效且稳定的阴极界面层对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萘甲酰亚胺分子因其化学结构简单且易于修饰而被用作OSCs阴极界面材料. 由此,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苯并二噻吩的萘甲酰亚胺新型共轭小分子NBDT-M,即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2,6-二基)双(2-(3-(1H-咪唑-1-基)丙基)-1H-苯并异喹啉-1,3(2H)-二酮). 与2,9-双(3-(1H-咪唑-1-基)丙基)蒽[2,1,9-def:6,5,10-d'e'f']二异喹啉-1,3,8,10(2H,9H)-四酮(PDI-M)相比,NBDT-M具有优异的醇溶液加工性能,高的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能级,宽的光学带隙以及低的表面粗糙度. 最终,以NBDT-M为阴极界面层的OSCs获得了18.3%的能量转换效率,高于PDI-M的16.5%.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材料;萘甲酰亚胺;苯并二噻吩   
      159
      |
      41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761831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闫岩, 张群亮, 陶友华
      2025, 56(7): 1150-115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29
      摘要: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抗菌材料势在必行. 抗菌聚氨基酸由于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不易产生耐药性以及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研究以丰富的生物资源赖氨酸为原料,利用可模块化反应的环状赖氨酸合成了二丙基环状赖氨酸(DPCL)单体. 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的聚合物poly(DPCL)在季铵化后得到阳离子聚合物. 所得到的阳离子聚合物对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具有广阔应用潜力的抗菌聚氨基酸材料.  
      关键词:赖氨酸;聚酰胺;开环聚合;抗菌   
      150
      |
      9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73085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项玉珍, 陈思, 王旭
      2025, 56(7): 1159-116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4303
      摘要:针对传统聚己内酯(PCL)材料刚性较高及数字光处理(DLP)技术光敏树脂种类有限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炔基封端四臂聚己内酯(4sPCL)-季戊四醇四(巯基乙酸)酯(PETMA)光点击化学交联体系的新型DLP兼容光敏树脂. 通过调控4sPCL分子量及添加浓度,系统研究了支架的光固化均匀性、机械性能与热行为. 实验表明,当采用Mn=5000 g/mol的4sPCL、添加量为10 wt%时,所制备的支架兼具与软组织匹配的压缩强度((86.1±8.1) kPa)、快速光固化特性(20~25 s)及优异形状恢复性. 本研究为构建兼具精密结构调控与仿生力学性能的软组织工程支架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关键词:聚己内酯;星形结构;点击化学;3D打印;软组织工程   
      164
      |
      6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97174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聚多肽囊泡声动力抗菌平台的构建及协同抗菌效果研究

      杨敏, 韦平, 刘文浩, 陈敬华
      2025, 56(7): 1170-117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15
      摘要:抗生素长期不合理的乱用、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 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新型、不易诱发耐药性的细菌感染治疗方法,以应对后抗生素时代的挑战. 针对该问题,成功设计出一种基于聚己内酯(PCL)和聚谷氨酸(PGA)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CL37-b-PGA25,并自组装形成具有中空结构和双层膜的聚合物囊泡. 利用聚合物囊泡独特的结构特性,在其亲水空腔包载广谱抗生素药物头孢曲松(CRO),疏水双层膜同步负载声敏剂二氢卟吩(Ce6),构建声动力疗法联合抗生素多功能抗菌平台.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作用下,同时负载Ce6和CRO的聚合物囊泡可产生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活性氧(ROS),与抗生素CRO协同作用,对耐CRO的大肠杆菌菌株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其菌落总数由4.69×109 CFU/mL降低至3.17×102 CFU/mL. 该声动力疗法联合抗生素多功能抗菌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协同抗菌,有望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奠定实验基础.  
      关键词:囊泡;声动力抗菌疗法;耐药菌;抗生素;声敏剂   
      166
      |
      99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97177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N-桥膦羰基钯配合物催化乙烯/一氧化碳非交替共聚反应

      李欣俊, 李世环, 陈世瑜, 刘野
      2025, 56(7): 1180-1191.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31
      摘要:脂肪族聚酮是一类由乙烯和一氧化碳(CO)共聚而成的绿色高性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然而,完全交替聚酮的熔融温度(Tm)高达260 ℃,且与分解温度(270 ℃)相近,导致其加工窗口受限,通过非交替共聚降低聚酮的Tm值是解决此加工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现乙烯/CO非交替共聚的关键在于提高催化剂对CO的耐受性以及削弱CO迁移插入的倾向性. 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N-桥膦羰基型(PNCO)型钯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乙烯/CO共聚反应中,实现了羰基含量和熔融温度可调控的非交替聚酮制备. 其中,胺端为苄基、膦端为2,6-二甲氧基苯基和羰基端为4-三氟甲基苯基的配合物表现出最高的活性,可催化制备羰基含量低至44.6%的非交替聚酮,使该材料的熔融温度降至223 ℃,从而有效改善了脂肪族聚酮的加工性能. 该工作为非交替聚酮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催化体系.  
      关键词:配位聚合;乙烯;一氧化碳;非交替共聚;钯催化剂   
      155
      |
      2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92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高耐热共聚酰胺PA56T的直接固相聚合及结构性能研究

      方赟, 王磊, 孙一, 程刊, 刘涛, 王学利, 俞建勇, 何勇
      2025, 56(7): 1192-120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17
      摘要:针对高耐热聚酰胺直接固相聚合(DSSP)中易出现二胺挥发、产率低以及分子量难于提升等问题,首先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分别和过量1,5-戊二胺(PDA)、1,6-己二胺(HMDA)酰胺化制备二酰胺二胺5T5和6T6,再以5T5、6T6与对苯二甲酸(PTA)成盐得到不同组成的5T5T/6T6T混合盐,最后采用直接固相聚合由混合盐成功制备了系列高黏高耐热共聚酰胺PA56T,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二酰胺二胺的酰胺盐可以有效避免以往直接固相聚合过程中的二胺挥发,从而大幅提高耐热共聚酰胺的产率、分子量以及品质;改变组成可以有效调控共聚酰胺PA56T的综合性能,其熔点Tm随着6T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共聚提升了耐热聚酰胺的热稳定性;6T含量40 mol%的共聚酰胺PA56T-40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熔点Tm、5 wt%失重温度Td5和拉伸强度分别高达310 ℃、440 ℃和95.2 MPa.  
      关键词:高耐热聚酰胺;共聚酰胺;二酰胺二胺;直接固相聚合;力学性能   
      117
      |
      16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761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谢有秀, 李逢春, 杨潇东, 张德伟, 孙辉, 于斌
      2025, 56(7): 1203-1214.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25
      摘要:为了制备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宽有效监测范围且稳定性能好的柔性可穿戴应变传感器,选择热塑性聚氨酯熔喷非织造材料(TPU MB)作为柔性基底,使用简单的机械搅拌法将炭黑(CB)和二硫化钼(MoS2)纳米片逐层组装到TPU MB表面形成的“三明治”结构,制备CB/MoS2/CB@TPU MB柔性应变传感器. 讨论了CB的浓度对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影响. 得益于MoS2和CB之间的协同作用,当CB的浓度为4 mg/mL时,所制备的CB4/MoS2/CB4@TPU MB柔性应变传感器展现出了宽的有效监测范围(0%~530%)、高的灵敏度(GF = 2727.6)、快速的响应时间和回复时间(220 ms和396 ms)以及出色的耐久性(1000次拉伸循环). 该传感器能够成功地监测大幅度的人体运动、微小的面部表情变化、不同声带振动模式,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热塑性聚氨酯;熔喷非织造材料;二硫化钼;炭黑;柔性应变传感器   
      154
      |
      80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95816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水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黏弹性行为研究

      张晓雨, 邓淑桦, 蔡畅敏, 李锦程, 雷彩红, 陈安伏, 高怡芳
      2025, 56(7): 1215-1222.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16
      摘要:作为一种高吸水高保水高分子材料,水凝胶可被用于医学和农业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聚丙烯酰胺(PAAm)水凝胶抗压能力弱、稳定性差,这极大限制了PAAm水凝胶的广泛应用. 本研究通过在PAAm水凝胶中引入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制备了具有高吸水率的PAAm/SiO2复合水凝胶. 研究表明,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随SiO2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而且,与纯PAAm水凝胶相比,PAAm/SiO2复合水凝胶的孔径减小且孔密度增大,从而提高了其抗压性能. 因此,通过对PAAm/SiO2复合水凝胶的溶胀行为、机械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研究,来阐明SiO2纳米粒子对复合水凝胶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复合水凝胶;黏弹性   
      161
      |
      7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982089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高分子氢键复合物蠕变行为研究

      刘泽新, 尹培阳, 黄浩, 张彩虹, 杨曙光
      2025, 56(7): 1223-123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40
      摘要:蠕变行为对于材料的服役应用至关重要. 蠕变分析测试可以揭示高分子材料的黏弹性本质,解析高分子材料长时间尺度下的力学松弛行为. 本研究以聚丙烯酸(PAA)和聚环氧乙烷(PEO)构筑氢键复合物,并利用共价交联和金属离子配位作用增强氢键网络,研究温度和湿度这两种最主要的环境参数对复合物蠕变行为的影响. 分别通过时间-湿度叠加和时间-温度叠加构建蠕变柔量主曲线,进一步结合湿度和温度对时间的叠加,构建了更长时间尺度的主曲线,解析了长时间尺度下的力学松弛行为,指导材料实际服役和应用.  
      关键词:时间-温度叠加;时间-湿度叠加;力学松弛;黏弹性   
      116
      |
      80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73086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补丁纳米粒子聚合诱导自组装行为的模拟研究

      柴祺娉, 郭宇琦, 高敏惠, 王衍, 刘鸿
      2025, 56(7): 1234-124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5014
      摘要: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结合随机聚合反应模型,深入探讨了聚合诱导自组装(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PISA)过程中纳米粒子形成复杂组装结构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自组装方法相比,PISA在调控组装体形貌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此外纳米粒子的填充比对聚合诱导自组装形貌有显著影响,随着纳米粒子填充比的增加,自组装结构从简单的球状胶束演变为复杂的层状网络结构. 最后,基于相图分析结果,我们预测了在特定条件下不同自组装结构形成的可能性.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形成不同组装体结构的影响因素,为实验合成及工业生产中制备丰富的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聚合诱导自组装;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填充比;随机反应模型;耗散粒子动力学   
      188
      |
      282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56676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 梁森, 葛洪升, 王风全, 吴龙, 赵国群
      2025, 56(7): 1247-1256.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5.24310
      摘要:为改善芳纶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能力,使用氯化钙(CaCl2)乙醇溶液处理芳纶纤维(PPTA)表面,采用二氯甲烷和盐酸溶液处理聚碳酸酯(PC)薄片表面,并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VSI)溶解于二氯甲烷中制作阻尼胶浆,利用硅烷偶联剂(KH560)的桥接作用,对改性后的PPTA、PC及VSI进行化学共接枝,制备出嵌入式共接枝芳纶纤维增强羧基聚碳酸酯阻尼复合材料(embedded co-grafting aramid fiber reinforced carboxylic polycarbonate damping composites,ECAFRCPDC).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H抽出、层间剪切及自由振动衰减试验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60接枝后的试件H抽出力提升了137%,层间剪切应力提升了74%,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显著提升;且当阻尼层较薄时,随着阻尼层厚度增加,复合材料试件振动稳定性提高,阻尼效果更佳. 本研究为嵌入式共接枝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阻尼复合材料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热塑性树脂阻尼复合材料;表面改性;界面性能;层间剪切力;阻尼   
      128
      |
      49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923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8
    0